查理.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之八:艳羡/妒忌倾向

我们都有妒忌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它就在那里。

嫉妒的心理也可能是生物进化的需要和结果。比如生物个体为维护扩充自己势力范围和繁殖繁衍的需要,这种需要逐步变成本能,嫉妒成为天性而不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原始动力。就算现在社会,嫉妒也并不总是坏事,甚至给你我带来的好处大于坏处,比如很多的人努力工作、奋斗等也有攀比、嫉妒的因素在里面。

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因妒忌心理导致的非理性、急功近利等行为往往造成糟糕的后果。回忆一下2007年,有很多人匆忙进入股市,很大的原因是妒忌同事、同学等在股市上挣了钱,自己没有什么准备就大举进入,这种决策不是基于客观分析,而是受心理因素的误导。有个老电影叫《股疯》,90年代初拍的,对于中国股市短暂的历史来看,这片子拍的真是够早了,我看了好几遍。里面人物的行为百态,虽然有从众、过于自信等心理因素在的影响,但妒忌别人挣钱的心理因素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刘青云主要的这个电影毕竟是喜剧片,有个不算糟糕甚至大团圆的结局,其实真是在股市,要比电影悲惨的多。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更强化了我们的妒忌心理。《影响力》里作者举了个例子,心理学家阿伦森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学校管理部门进行咨询时写过一篇发人深省的报告。他对标准的课堂教育所做的描述几乎可以用于美国任何一所公立学校。通常来说,一堂课是这样进行的:当老师站在教室前面提问时,总有6-10个孩子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急切地希望被老师叫到,以得到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而另外一些人则安安静静地坐着,避开老师的目光,恨不得能变成个隐形人。当老师叫到某个孩子时,你会从其他举手的学生的脸上看到失望和沮丧的表情,因为他们失去了一次赢得老师赞扬的机会;而你也会从那些不知道答案的孩子们的脸上看到解脱的神情……这个游戏竞争非常激烈,赌注也很高,因为孩子们想要赢得的是在他们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两三个人的认可和喜爱。而且,这种教育方法注定孩子们不会去学习相互了解和关爱。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经历吧!如果你知道正确答案但老师却叫了另外一个学生,可能你会希望他答错了,那样你就有机会表现你的知识。如果老师叫到你,而你又答错了,或者你根本就没有举手来加入这场竞争,可能你会嫉妒那些知道答案的同学,并对他们怀恨在心。在这样的体制中,不成功的孩子会嫉妒和憎恨成功的孩子,会耻笑那些成功的同学,说他们是老师的跟屁虫,甚至会在校园里对他们拳脚相加。而那些成功的孩子会蔑视那些不成功的同学,称他们是"笨蛋"或"傻瓜"。

在投资领域,妒忌、攀比等心理更容易造成糟糕的结果。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1)投资是非常私人的事情,群体的决策不见得比一个人的决定聪明甚至会更糟糕,妒忌别人的业绩往往影响自己的理性决定行为;(2)投资时风险和收益的均衡结果,问题是投资业绩是显性的、风险是隐形的,很多人往往是羡慕别人的业绩,忽略别人承担的风险;(3)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短期业绩更是如此,总会出现“傻子”也会比你业绩好的时候,“傻子”也往往成为妒忌的对象;(4)投资跟很多行业不同,不是靠努力工作就必然取得好成绩,客观、理性、谨慎等心理因素更重要,妒忌别人导致的努力,不一定起作用;(5)最后一条,投资往往是“某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事情,明确的业绩目标往往起相反的作用,巴菲特从没有下一年的投资策略、目标和计划等。

我们不可能完全克服妒忌的倾向。但并不表示我们无事可做,投资是一种修养,巴菲特也是年龄越大,投资水平越高。我们可以做的包括,但不仅仅是一下几条:

(1)认识和了解人性。过于自信或自大是投资的大敌,不但让自己的投资更有风险,并且阻碍你学习很多东西。

(2)建立自己的内部计分卡。查理.芒格提到过内部计分卡的理念,必须由自己的内部记分卡来衡量自己投资策略和业绩,而不是跟别人的业绩进行比较。

(3)忽略短期业绩,注重长期业绩。一年的业绩不能说明什么。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太难,包括自己。

(4)多看投资失败的案例,而不是成功的案例。向成功的人询问如何避免失败,向失败的人总结为什么失败。跟其他行业一样,介绍成功的案例多,总结失败的案例少,我们需要自己去搜集。

========================================

查理.芒格

如果某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常挨饿,那么这个物种的成员在看到食物时,就会产生占有那食物的强烈冲动。如果被看到的食物实际上已经被同物种的另外一个成员占有,那么这两个成员之间往往会出现冲突的局面。这可能就是深深扎根在人类本性中的艳羡/妒忌倾向的进化起源。

兄弟姐妹之间的妒忌明显是非常强大的,并且儿童往往比成年更容易妒忌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妒忌通常比因陌生人而发的妒忌更加强烈。这种结果也许是康德式公平倾向造成的。

各种神话、宗教和文学作品用一个又一个的事例来描写极端的艳羡/妒忌是如何引起仇恨和伤害的。犹太文明认为这种心理倾向是极其邪恶的,摩西诫律一条又一条明令禁止妒忌。这位先知甚至警告人们不要去贪图邻人的驴子。

现代生活中的妒忌也无所不在。例如,当某些大学的资金管理人员或者外科手术教授拿到远远超过行业标准的薪水时,校园里会一片哗然。而现代的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等地方的艳羡/妒忌效应通常比大学教职员工中的此效应更加极端。许多大型律师事务所担心艳羡/妒忌会造成混乱,所以它们历来给所有高级合伙人提供的薪酬都是差不多的,完全不管他们对事务所的贡献有多大的差别。我同沃伦·巴菲特一起工作,分享对生活的观察已经几十年了,听到他不止一次明智地指出:“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由于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人们可能会认为心理学教科书会用大量的篇幅来谈论艳羡/妒忌。但我翻读那三本心理学教科书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内容。实际上,那些教科书的索引上根本就找不到“艳羡”和“妒忌”这两个词。

毫不提及艳羡/妒忌的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心理学教科书。在你们参加过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把成年人的艳羡/妒忌心理视为某些观点的原因吗?似乎存在一条普遍的禁忌,禁止人们做出这样的声明。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是什么导致这条禁忌的出现呢?

我的猜想是,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说某种立场是由艳羡/妒忌促成的,是对采取那种立场的人的极大侮辱,如果那个人所持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那就更是如此。说某种立场受到妒忌的驱动被视为等同于说采取那种立场的人像儿童般不成熟,那么这种对妒忌避而不谈的禁忌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但这种普遍的禁忌就应该影响心理学教科书,导致心理学无法对一种普遍的重要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荣令睿
0
2019-01-25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