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先生关于价值投资的一些重要的思想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李录先生关于价值投资的一些重要的思想,供大家参考。

       第一,人工智能做投资与看k线做投资一样都是失去本质的错误的做法和方向,在李录先生看来投资是自我心性的提高,是一种哲学道德的范畴,你企图回避这些本质的心性哲学道德,搞了一个人工智能根本是缘木求鱼,但是人工智能很高大上,仿佛能解决投资的问题,实际是解决不了的。要想做好投资,除了把自己的人格道德心性完善升华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你自己想绕开对自己灵魂道德的完善与升华,找到一种方法给你带来钱,那巴菲特就没饭吃了。

        第二全球资产管理也存在着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取信息剥削税或者叫无知税的局面。这两个概念大体上是说在资产管理业管理人拥有信息优势,出资人的地位比较被动,所以很大范围的资产管理也就存在着剥削出资人的现象,某些管理人提出的关于未来会如何变化的观点也很难在当时被证明是错的或者是对的,所以会出现利用某种说法忽悠了出资人,然后管理人大捞一把的生意模式。

         第三,为什么投资人的压力那么大?李录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芒格,巴菲特为什么没有压力?因为芒格巴菲特做任何事情他都设计了一个无压力的结构,所谓无压力的结构,就是这件事情做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会受益,芒格巴菲特从来没有设计出一个只使自己受益而不使别人受益的合作方案和做事方法,由于所作所为总是使与之关联的其他人受益,其他人就支持你协助你,不会给你施加与压力,在中国很多人做事都是极端利己的,这种极端利己必然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其他利益相关方当然也不可能长期是傻子看不出来,最终他发现你采取的是损人利己的做法,就会给你施加压力,在压力下你最终将失去很多。

        第四,李录先生提出一个投资成功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这种关键能力绝对不是智商跟智商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也绝不是学历,跟学历没关系,跟有没有显赫的履历,家族背景都没有关系(这几个条件给我增加了很大的信心),而是与人天赋的天生的秉性有最重要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使一个投资人成败的核心的东西都是天生的,李先生专门举了芒格,使芒格产生巨大成就的思想和观念不是芒格先生在走入资本市场之后有的,而是在芒格先生进入资本市场前就有,是芒格先生在天生的基础上的自然信念。

        李璐先生把这些天生的秉性做的一下概括大略分为以下几条。

        第一内心的原则重于一切,独立的内在的尺度重于一切,一个买奢侈品皮包让别人认同自己的人,不适合做价值投资,一个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根据自己内心的喜好行动的人具有价值投资的禀赋。和群体打成一片的人不太容易做成,投资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是有可能成功的。

        第二,有一种先天的对事实对真相的追求,能够客观的理性的面对问题,追求客观与理性,而不是感性。有艺术天赋的人恐怕做不了投资,很多做投资的人都有一些哲学家气质,希望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第三,极端的耐心同时又极端的果断。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能等很长时间,再找到机会的时候买入股票可以承受长时间的不挣钱和被套牢,如果不赚钱就焦虑,等不及是做不了投资的,投资者的财富需要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规律,所以你必须要有超强的耐心。在既有超强耐心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果决果断,一旦出现大的机会就大手笔全力饿虎扑食扑上去。在真正的机会面前不犹豫不彷徨。

          第四,对商业的逻辑有极端的喜好和敏感。 查看全部
李录先生关于价值投资的一些重要的思想,供大家参考。

       第一,人工智能做投资与看k线做投资一样都是失去本质的错误的做法和方向,在李录先生看来投资是自我心性的提高,是一种哲学道德的范畴,你企图回避这些本质的心性哲学道德,搞了一个人工智能根本是缘木求鱼,但是人工智能很高大上,仿佛能解决投资的问题,实际是解决不了的。要想做好投资,除了把自己的人格道德心性完善升华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你自己想绕开对自己灵魂道德的完善与升华,找到一种方法给你带来钱,那巴菲特就没饭吃了。

        第二全球资产管理也存在着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取信息剥削税或者叫无知税的局面。这两个概念大体上是说在资产管理业管理人拥有信息优势,出资人的地位比较被动,所以很大范围的资产管理也就存在着剥削出资人的现象,某些管理人提出的关于未来会如何变化的观点也很难在当时被证明是错的或者是对的,所以会出现利用某种说法忽悠了出资人,然后管理人大捞一把的生意模式。

         第三,为什么投资人的压力那么大?李录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芒格,巴菲特为什么没有压力?因为芒格巴菲特做任何事情他都设计了一个无压力的结构,所谓无压力的结构,就是这件事情做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会受益,芒格巴菲特从来没有设计出一个只使自己受益而不使别人受益的合作方案和做事方法,由于所作所为总是使与之关联的其他人受益,其他人就支持你协助你,不会给你施加与压力,在中国很多人做事都是极端利己的,这种极端利己必然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其他利益相关方当然也不可能长期是傻子看不出来,最终他发现你采取的是损人利己的做法,就会给你施加压力,在压力下你最终将失去很多。

        第四,李录先生提出一个投资成功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这种关键能力绝对不是智商跟智商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也绝不是学历,跟学历没关系,跟有没有显赫的履历,家族背景都没有关系(这几个条件给我增加了很大的信心),而是与人天赋的天生的秉性有最重要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使一个投资人成败的核心的东西都是天生的,李先生专门举了芒格,使芒格产生巨大成就的思想和观念不是芒格先生在走入资本市场之后有的,而是在芒格先生进入资本市场前就有,是芒格先生在天生的基础上的自然信念。

        李璐先生把这些天生的秉性做的一下概括大略分为以下几条。

        第一内心的原则重于一切,独立的内在的尺度重于一切,一个买奢侈品皮包让别人认同自己的人,不适合做价值投资,一个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根据自己内心的喜好行动的人具有价值投资的禀赋。和群体打成一片的人不太容易做成,投资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是有可能成功的。

        第二,有一种先天的对事实对真相的追求,能够客观的理性的面对问题,追求客观与理性,而不是感性。有艺术天赋的人恐怕做不了投资,很多做投资的人都有一些哲学家气质,希望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第三,极端的耐心同时又极端的果断。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能等很长时间,再找到机会的时候买入股票可以承受长时间的不挣钱和被套牢,如果不赚钱就焦虑,等不及是做不了投资的,投资者的财富需要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规律,所以你必须要有超强的耐心。在既有超强耐心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果决果断,一旦出现大的机会就大手笔全力饿虎扑食扑上去。在真正的机会面前不犹豫不彷徨。

          第四,对商业的逻辑有极端的喜好和敏感。

邱国鹭对话霍华德·马克斯,谈周期、人性和投资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全球投资大师、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先生近期携《周期》中文版来华交流,5月8日在聪明投资者“问道·周期”活动上,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作为特邀对话嘉宾与霍华德·马克斯先生进行了现场对话交流,就如何判断周期性质、如何应对大跌以及投资如何保持平常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是对话实录:

 


 (查看对话活动完整视频,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链接)




A股的成长性掩盖了周期性




邱国鹭: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有机会在“问道·周期”现场聆听霍华德·马克斯先生的演讲。

 

其实周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每一天大海的潮起潮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周期。

 

在资本市场,其实我们碰到大大小小各种周期也难以胜数,从信贷周期到政策周期,从流动性周期到盈利周期,在大大小小的周期中,总有一些是主要矛盾,有一些是次要矛盾。所谓的周期,本质上是一系列事件按照某种特定的顺序先后发生,那么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周期是另一种周期的先导。

 

比如,根据我们对国内股票市场的观察:政策周期经常领先于市场周期,市场周期又领先于经济周期,经济周期领先于盈利周期。

 

首先,要么是央行降息降准,或是财政政策的宽松,新上很多重点的项目。之后大家情绪仍然会悲观一阵子,但经过这些政策3到9个月的传导期,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慢慢开始见底。




其次,市场周期经常会是领先于经济周期,就像人们常说的“股票市场预测了过去五个经济衰退中的九次”,就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市场见底之后,又再经过3到9个月左右的时间,经济可能触底。

 

第三,经济周期的初期复苏往往是增收不增利,收入增长了,企业的盈利还有一定的滞后性。

 

你明白了先后顺序,其实就能在投资过程中,让概率和胜率成为你的朋友。

 

在A股这样的市场,投资者们经常会对一些新兴东西表示特别乐观,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次不同了”。但每次他们说“这次不同了”,其实是因为历史的估值方法已经无法为现在的过高估值水平辩护。所以,他们发明新的估值体系。每次说“这次不同了”之后,一两年也好,两三年也好,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人性是不变的。周期也是周而复始的。中国是快速成长的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在国外需要五十年上百年的成长历程,我们在15年里就完成了。成长性掩盖了周期性,因为有很多结构性的变化,让你感觉周期性不重要。所以在A股,周期股是个贬义词,大家都要买成长股。但随着国内增速放慢,周期的重要性也会越来越突出。

 

所以我们特别感谢霍华德·马克斯先生在这个时候出中文版的《周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怎么样应对周期。谢谢!

 

霍华德·马克斯:我想回应一下,第一,你两次说到3—9个月,其实这个范围已经很广了,可短至3个月,也可以长达9个月,这已经把这种不确定性表达得非常清楚了。

 

第二,你讲到了当前周期所处的阶段,讲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这跟地球上的人的行为没关,即使地球上没有人生存,月亮还是有它的阴晴圆缺,有它的变化,但是今天我们讲的周期是人的信心,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化,还有制定政策决定。这些都是人的决定。我们会因为有人的存在而体验周期,人的心情有变化,人的行为永远是不可预测的。

 

过去中国20年,是非常规的。主要是中国经历了大的趋势,刚才你提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由于这3个大的趋势太强了,朝正的方向发展,把一些周期性的东西给掩盖住了,所以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周期,没有遇到经济衰退的压力。

 

但我估计可能以后会有,因为这三个大趋势的力量与相对重要性会消减,而周期性是来自于人性的,接下来它会体现出来,以后也会有这种波动。

 

“这次不同了”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几个字之一。我举个例子,当人们说“这次不同了”的时候,有些人这样讲,是因为中国有自己的资源,有3个大趋势,中国不会有衰退。

 

诚然,这在短期内是对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对的,但是不可能永远正确。由于心理因素的起起落落,衰退周期早晚会在中国资本市场有所体现。

 

邱国鹭:如果每个周期就像春夏秋冬,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子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容易得多,但确实,周期本质上是人性的一种体现。

 




如何判断周期的长短?

 

邱国鹭:我想请教霍华德·马克斯先生一个问题:1990年日本开始进入历史周期大的顶部,房地产周期、市场周期、甚至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经济周期都见了历史大顶,之后有了“失去的20年”,虽然当时大家都认为说可能只是一个经济衰退持续两三年,后来一下持续了20年。

 

2008年,美国碰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大家可能觉得这次美国可能不行了,可能会像日本一样有个十几二十年的倒退,但其实过了一两年之后,美国又继续了十年的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周期是结构性十年二十年的衰退,还是一两年的正常周期?

 

霍华德·马克斯:这些判断非常难,没有人能确定告诉你,这是小的调整还是长期结构性调整。

 

我们说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在美国,我们讲经济学是让人沮丧的学科。因为它缺乏清晰性,对于任何一个经济来说,它没有蓝图,经济也不会像机器一样去准确地响应,它不是机械性的,也不具备可预测性。大多数时候我们应该说这次并没有不一样,但有时候这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很难做出绝对的判断。

 

我在80年代也经常去日本,当然在1986、1987年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尊重日本的公司,包括美国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80年代关于日本说的话,和今天说中国的话是一模一样的。我想当时他认为日本会“统治世界”,由于这种过度的乐观情绪,资产价格过高。

 

我1986、1987年去日本的时候住在洛杉矶,东京的皇宫土地价值超过整个加州的土地价值,这就说明了这个价格如何过头,这是一种极端的乐观,当然这个乐观也减缓了,已经到了38000点,然后跌到了8000点,基本在过去15年就在这个水平,现在可能又翻一番。但是可能还是只是30年前的40%,这是非常糟糕的经历。为什么?

 

为什么美国没有同样的经历呢?我想日本是这方面的异类,你可以去看一下经济的推动要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动物精神,也就是乐观的精神,大家的抱负,大家的梦想,赚钱的渴望,突破常规的意愿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的意愿。

 

我不想说不客观的话,这些因素在日本的社会是比较低的,他们不鼓励大家突破常规,与众不同,去勇敢创立梦想,要很有活力。

 

我可以说,80年代末的泡沫是异常的现象,并不是日本社会典型的现象,日本社会不应该有这样的泡沫,不然就不会泡沫破裂,也不会有这么糟糕的30年经历。

 

我认为美国跟日本相反,中国跟日本也是相反的。中国有很多创业精神,很有活力。美国人也非常想要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乐观,有这么多的抱负。

 

我来了这里以后看到,大家是很乐观很有抱负的。就像美国非常快从全球金融危机恢复一样,我认为,中国也会从经济放缓当中恢复过来。

 

在我结束之前,我想说,除了我所说的民众行为让美国政府走出危机,美国政府也做得非常好,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他们采取非常强有力的、明智的行动,他们也非常幸运,这是非常好的组合。

 

强有力的行动、明智的行动、运气,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得美国非常快速地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只有6-9个月是非常糟的。

 

我也感到很惊讶,风险的容忍度,以及人们愿意承担风险的情绪很快就恢复了,这使得我们很快走过危机。







越跌越买,没钱补仓时怎么办?

 

邱国鹭:您在书里面也提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你们有一个有杠杆的基金。当时您第一次请客户增加投资,客户投了,第二次再请客户增加投资,那时候就在2008年年底,客户就没有投,您自己把它接了下来。作为一个职业投资管理人,如果当时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把它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

 

你也说过,事后确实因为美国政府的政策应对非常正确,还是有一点点的运气。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政策应对会不会起效果,对一个没有能力代替客户来增资的一个职业投资管理人,应该怎么办?

 

霍华德·马克斯:我当时有一个杠杆基金,杠杆也不高,我们投资于一些高级的债券,它们从来没有跌破96,当时如果跌到88就要追加保证金了,他们威胁要这么做,所以我们找了投资者,要求有更多的投入,降低杠杆,他们就出了资金,相信了我们,我们从4比1的杠杆降到了2比1。

 

然后,价格继续跌,如果价格跌到65%,就要追加保证金,他们威胁要再追加,所以我们要从2比1降到1比1的杠杆。

 

在价格下跌的时候,人们会更加地忧郁。他们认为不是便宜的买进机会,他们认为会有很大的损失。在88的时候投资的人,在60多的时候可能就不愿意投资了,太沮丧了。当然,也会有个别人愿意这么做。

 

我认为我有责任来拯救这个基金,所以我投了自己的钱,来取代一些投资者的钱。很幸运,投的钱没有很多,我也可以出这个钱。

 

这也给我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在投资过程中,你要达到平均风险回报很简单,但是我们不满足,我们想有超过别人的投资回报、更好的利润。那么,更高的回报来自哪里呢?

 

大笔的盈利来自哪里?好赚的大钱,是来自于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大家也都急着要做,并且跟你抢着做,你只有在出价最高的时候才能做,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成功。如果你是要买入,别人都不愿意买,你就可以低价买入,有很好的回报。

 

我当时这么做(注:投入自己的钱),不是因为我想抢走投资者的机会,还是觉得我有这个责任。结果证明,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一笔投资。

 

这个问题答案是,如果我当时没这笔钱,我就会恳求别人出这个钱,可能我能说服他们这么做的。但是,要是美国政府没有做这个决定,我也不可能成功。所以,你一方面需要承担风险,也需要一些运气,还需要一些聪明。 







面对市场波动,怎么保持平常心?

 

邱国鹭:书中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美国股市过去47年平均回报是10%,但其实其中只有三年的回报是在10%附近,从8%到12%,反而有13年偏离平均值是在20%以上,要么是跌10%以上,或者涨30%以上,这是体现的就是人性总是喜欢走极端。

 

你觉得,作为一个投资人,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平常心,去冷静对待市场的这种波动?

 

霍华德·马克斯:如果你看一下50年的经济走势,有时候会上上下下,是比较平缓的上升;如果你看一下公司的利润,有更大的波动,因为公司有运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如果你看一下股市,波动会非常大。为什么会有差异?为什么股市波动比经济与企业大很多呢?很显然,答案就是因为人。

 

在我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母亲说,霍华德,低买高卖,这很明显。问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块骨头、人性的每一个方面,都迫使我们高买低卖,高点的时候很兴奋想着要买,低点的时候想着要抛。

 

我们要克制这一点。要知道,如果我们的想法行为跟别人一样,如果我们的情绪和别人也一样,那么,我们也会高买低卖,我们必须要摆脱情绪,要反情绪。

 

如果你没有情绪,那你长期就会很好。但如果你是逆向投资者,你能够高抛低吸,在别人高买低卖的情况下,你就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第二个问题,怎么样让自己做到这一点。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没有答案。摆脱情绪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的情绪和其他人的情绪一样,你也会和别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问题是能不能改变。

 

篮球中有个说法,最好的篮球教练不能让他的球员长高,问题是能不能教别人去摆脱情绪。我认识最好的投资者是没有情绪的,这导致了他们的成功。就像刚才我的同事巢瀚婷所说的,也就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后,每周投5亿美元。当时投这么大的钱对于我来说,情绪是有很大挑战的,但是我们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做了跟别人相反的事情,别人卖,我们就买到了最便宜的东西。芒格说,这个是不容易的,我们知道任务是什么,但是做到不容易。对了,能再告诉我一下,你出版的那两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邱国鹭:《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和《投资中最不简单的事》。

 

霍华德·马克斯:就是这样。我之所以要问你,是因为我在英国有个优秀的投资者朋友,他出版了一本书,标题跟你的差不多叫《简单,但不容易》。

 

投资的任务是很简单的,很清楚的,我们都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但是不容易做到。情绪带来最大复杂性,经常会改变人们的意见。(全文完) 查看全部
全球投资大师、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先生近期携《周期》中文版来华交流,5月8日在聪明投资者“问道·周期”活动上,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作为特邀对话嘉宾与霍华德·马克斯先生进行了现场对话交流,就如何判断周期性质、如何应对大跌以及投资如何保持平常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是对话实录:

 


 (查看对话活动完整视频,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链接)




A股的成长性掩盖了周期性




邱国鹭: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有机会在“问道·周期”现场聆听霍华德·马克斯先生的演讲。

 

其实周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每一天大海的潮起潮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周期。

 

在资本市场,其实我们碰到大大小小各种周期也难以胜数,从信贷周期到政策周期,从流动性周期到盈利周期,在大大小小的周期中,总有一些是主要矛盾,有一些是次要矛盾。所谓的周期,本质上是一系列事件按照某种特定的顺序先后发生,那么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周期是另一种周期的先导。

 

比如,根据我们对国内股票市场的观察:政策周期经常领先于市场周期,市场周期又领先于经济周期,经济周期领先于盈利周期。

 

首先,要么是央行降息降准,或是财政政策的宽松,新上很多重点的项目。之后大家情绪仍然会悲观一阵子,但经过这些政策3到9个月的传导期,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慢慢开始见底。




其次,市场周期经常会是领先于经济周期,就像人们常说的“股票市场预测了过去五个经济衰退中的九次”,就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市场见底之后,又再经过3到9个月左右的时间,经济可能触底。

 

第三,经济周期的初期复苏往往是增收不增利,收入增长了,企业的盈利还有一定的滞后性。

 

你明白了先后顺序,其实就能在投资过程中,让概率和胜率成为你的朋友。

 

在A股这样的市场,投资者们经常会对一些新兴东西表示特别乐观,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次不同了”。但每次他们说“这次不同了”,其实是因为历史的估值方法已经无法为现在的过高估值水平辩护。所以,他们发明新的估值体系。每次说“这次不同了”之后,一两年也好,两三年也好,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人性是不变的。周期也是周而复始的。中国是快速成长的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在国外需要五十年上百年的成长历程,我们在15年里就完成了。成长性掩盖了周期性,因为有很多结构性的变化,让你感觉周期性不重要。所以在A股,周期股是个贬义词,大家都要买成长股。但随着国内增速放慢,周期的重要性也会越来越突出。

 

所以我们特别感谢霍华德·马克斯先生在这个时候出中文版的《周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怎么样应对周期。谢谢!

 

霍华德·马克斯:我想回应一下,第一,你两次说到3—9个月,其实这个范围已经很广了,可短至3个月,也可以长达9个月,这已经把这种不确定性表达得非常清楚了。

 

第二,你讲到了当前周期所处的阶段,讲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这跟地球上的人的行为没关,即使地球上没有人生存,月亮还是有它的阴晴圆缺,有它的变化,但是今天我们讲的周期是人的信心,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化,还有制定政策决定。这些都是人的决定。我们会因为有人的存在而体验周期,人的心情有变化,人的行为永远是不可预测的。

 

过去中国20年,是非常规的。主要是中国经历了大的趋势,刚才你提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由于这3个大的趋势太强了,朝正的方向发展,把一些周期性的东西给掩盖住了,所以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周期,没有遇到经济衰退的压力。

 

但我估计可能以后会有,因为这三个大趋势的力量与相对重要性会消减,而周期性是来自于人性的,接下来它会体现出来,以后也会有这种波动。

 

“这次不同了”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几个字之一。我举个例子,当人们说“这次不同了”的时候,有些人这样讲,是因为中国有自己的资源,有3个大趋势,中国不会有衰退。

 

诚然,这在短期内是对的,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对的,但是不可能永远正确。由于心理因素的起起落落,衰退周期早晚会在中国资本市场有所体现。

 

邱国鹭:如果每个周期就像春夏秋冬,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子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容易得多,但确实,周期本质上是人性的一种体现。

 




如何判断周期的长短?

 

邱国鹭:我想请教霍华德·马克斯先生一个问题:1990年日本开始进入历史周期大的顶部,房地产周期、市场周期、甚至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经济周期都见了历史大顶,之后有了“失去的20年”,虽然当时大家都认为说可能只是一个经济衰退持续两三年,后来一下持续了20年。

 

2008年,美国碰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大家可能觉得这次美国可能不行了,可能会像日本一样有个十几二十年的倒退,但其实过了一两年之后,美国又继续了十年的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周期是结构性十年二十年的衰退,还是一两年的正常周期?

 

霍华德·马克斯:这些判断非常难,没有人能确定告诉你,这是小的调整还是长期结构性调整。

 

我们说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在美国,我们讲经济学是让人沮丧的学科。因为它缺乏清晰性,对于任何一个经济来说,它没有蓝图,经济也不会像机器一样去准确地响应,它不是机械性的,也不具备可预测性。大多数时候我们应该说这次并没有不一样,但有时候这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很难做出绝对的判断。

 

我在80年代也经常去日本,当然在1986、1987年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尊重日本的公司,包括美国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80年代关于日本说的话,和今天说中国的话是一模一样的。我想当时他认为日本会“统治世界”,由于这种过度的乐观情绪,资产价格过高。

 

我1986、1987年去日本的时候住在洛杉矶,东京的皇宫土地价值超过整个加州的土地价值,这就说明了这个价格如何过头,这是一种极端的乐观,当然这个乐观也减缓了,已经到了38000点,然后跌到了8000点,基本在过去15年就在这个水平,现在可能又翻一番。但是可能还是只是30年前的40%,这是非常糟糕的经历。为什么?

 

为什么美国没有同样的经历呢?我想日本是这方面的异类,你可以去看一下经济的推动要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动物精神,也就是乐观的精神,大家的抱负,大家的梦想,赚钱的渴望,突破常规的意愿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的意愿。

 

我不想说不客观的话,这些因素在日本的社会是比较低的,他们不鼓励大家突破常规,与众不同,去勇敢创立梦想,要很有活力。

 

我可以说,80年代末的泡沫是异常的现象,并不是日本社会典型的现象,日本社会不应该有这样的泡沫,不然就不会泡沫破裂,也不会有这么糟糕的30年经历。

 

我认为美国跟日本相反,中国跟日本也是相反的。中国有很多创业精神,很有活力。美国人也非常想要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乐观,有这么多的抱负。

 

我来了这里以后看到,大家是很乐观很有抱负的。就像美国非常快从全球金融危机恢复一样,我认为,中国也会从经济放缓当中恢复过来。

 

在我结束之前,我想说,除了我所说的民众行为让美国政府走出危机,美国政府也做得非常好,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他们采取非常强有力的、明智的行动,他们也非常幸运,这是非常好的组合。

 

强有力的行动、明智的行动、运气,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得美国非常快速地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只有6-9个月是非常糟的。

 

我也感到很惊讶,风险的容忍度,以及人们愿意承担风险的情绪很快就恢复了,这使得我们很快走过危机。







越跌越买,没钱补仓时怎么办?

 

邱国鹭:您在书里面也提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你们有一个有杠杆的基金。当时您第一次请客户增加投资,客户投了,第二次再请客户增加投资,那时候就在2008年年底,客户就没有投,您自己把它接了下来。作为一个职业投资管理人,如果当时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把它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

 

你也说过,事后确实因为美国政府的政策应对非常正确,还是有一点点的运气。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政策应对会不会起效果,对一个没有能力代替客户来增资的一个职业投资管理人,应该怎么办?

 

霍华德·马克斯:我当时有一个杠杆基金,杠杆也不高,我们投资于一些高级的债券,它们从来没有跌破96,当时如果跌到88就要追加保证金了,他们威胁要这么做,所以我们找了投资者,要求有更多的投入,降低杠杆,他们就出了资金,相信了我们,我们从4比1的杠杆降到了2比1。

 

然后,价格继续跌,如果价格跌到65%,就要追加保证金,他们威胁要再追加,所以我们要从2比1降到1比1的杠杆。

 

在价格下跌的时候,人们会更加地忧郁。他们认为不是便宜的买进机会,他们认为会有很大的损失。在88的时候投资的人,在60多的时候可能就不愿意投资了,太沮丧了。当然,也会有个别人愿意这么做。

 

我认为我有责任来拯救这个基金,所以我投了自己的钱,来取代一些投资者的钱。很幸运,投的钱没有很多,我也可以出这个钱。

 

这也给我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在投资过程中,你要达到平均风险回报很简单,但是我们不满足,我们想有超过别人的投资回报、更好的利润。那么,更高的回报来自哪里呢?

 

大笔的盈利来自哪里?好赚的大钱,是来自于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大家也都急着要做,并且跟你抢着做,你只有在出价最高的时候才能做,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成功。如果你是要买入,别人都不愿意买,你就可以低价买入,有很好的回报。

 

我当时这么做(注:投入自己的钱),不是因为我想抢走投资者的机会,还是觉得我有这个责任。结果证明,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一笔投资。

 

这个问题答案是,如果我当时没这笔钱,我就会恳求别人出这个钱,可能我能说服他们这么做的。但是,要是美国政府没有做这个决定,我也不可能成功。所以,你一方面需要承担风险,也需要一些运气,还需要一些聪明。 







面对市场波动,怎么保持平常心?

 

邱国鹭:书中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美国股市过去47年平均回报是10%,但其实其中只有三年的回报是在10%附近,从8%到12%,反而有13年偏离平均值是在20%以上,要么是跌10%以上,或者涨30%以上,这是体现的就是人性总是喜欢走极端。

 

你觉得,作为一个投资人,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平常心,去冷静对待市场的这种波动?

 

霍华德·马克斯:如果你看一下50年的经济走势,有时候会上上下下,是比较平缓的上升;如果你看一下公司的利润,有更大的波动,因为公司有运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如果你看一下股市,波动会非常大。为什么会有差异?为什么股市波动比经济与企业大很多呢?很显然,答案就是因为人。

 

在我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母亲说,霍华德,低买高卖,这很明显。问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块骨头、人性的每一个方面,都迫使我们高买低卖,高点的时候很兴奋想着要买,低点的时候想着要抛。

 

我们要克制这一点。要知道,如果我们的想法行为跟别人一样,如果我们的情绪和别人也一样,那么,我们也会高买低卖,我们必须要摆脱情绪,要反情绪。

 

如果你没有情绪,那你长期就会很好。但如果你是逆向投资者,你能够高抛低吸,在别人高买低卖的情况下,你就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第二个问题,怎么样让自己做到这一点。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没有答案。摆脱情绪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的情绪和其他人的情绪一样,你也会和别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问题是能不能改变。

 

篮球中有个说法,最好的篮球教练不能让他的球员长高,问题是能不能教别人去摆脱情绪。我认识最好的投资者是没有情绪的,这导致了他们的成功。就像刚才我的同事巢瀚婷所说的,也就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后,每周投5亿美元。当时投这么大的钱对于我来说,情绪是有很大挑战的,但是我们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做了跟别人相反的事情,别人卖,我们就买到了最便宜的东西。芒格说,这个是不容易的,我们知道任务是什么,但是做到不容易。对了,能再告诉我一下,你出版的那两本书的书名是什么?

 

邱国鹭:《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和《投资中最不简单的事》。

 

霍华德·马克斯:就是这样。我之所以要问你,是因为我在英国有个优秀的投资者朋友,他出版了一本书,标题跟你的差不多叫《简单,但不容易》。

 

投资的任务是很简单的,很清楚的,我们都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但是不容易做到。情绪带来最大复杂性,经常会改变人们的意见。(全文完)

(转发)菲利普·费雪一生罕有的访谈实录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来源:《福布斯》

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哲学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于菲利普·费雪。费雪一生异常低调,几乎从不接受访问。2004年,96岁辞世。1987年,他以79岁的高龄破例接受了《福布斯》的采访,总结了他一生的投资思想。笔者加了点评,以棕色加以区别。

问:你好像不喜欢买太多的股票?
答:我有4只核心的股票,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它们代表了我的投资组合。另外,我还会用少量的钱去买一些有潜力进入核心股票池的股票,通常是5只。(一生真正投资的股票只有9只)目前,我不太确定,如果要我现在买,我会只买其中的2只股票,而放弃其他3只。
每个10年我都会这样做(但20世纪80年代不太好选股票)(他的视角是以十年为界),从30年代的2只股票开始,我总共发现过14只核心股票,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50年发现14只股票)但是,这么多年里它们为我赚了很多钱,其中最少的都有7倍的投资回报,最多的收益甚至能达到几千倍。
我还买过50~60只其他股票,它们都让我赚了钱。当然,我也亏过钱,有两次投资缩水过50%,还有很多次损失10%的经历,这其实就是做投资生意的成本。(50年买过50-60只股票,平均一年也就是一只股票)
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一只股票温和地下跌后,我会买入更多,最后它还是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但是,这些例子和那14只赚大钱的股票相比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持有它们的周期都很长,最短的都有8~9年,最长的有30年。(用10年的眼光选股,用10年的时间来持有)
我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到赚许多次小钱上面,我需要的是巨大的回报,为此我愿意等待。

问:那什么样的股票才是你说的核心股票呢?
答:它们应该都是低成本的生产商;在行业中应该是世界级的领导者,或者是完全符合我的其他标准;它们现在应该拥有有前途的新产品,而且有超越平均的管理水平。
 
问:你似乎非常强调公司的管理,是吗?
答:认识一家公司的管理有点儿像婚姻:你要真正了解一个女孩,就必须和她生活到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你要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管理,也需要和它生活在一起。
寻找那些你喜欢的公司,那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能解决你和你客户之间问题的公司。
我的兴趣主要是在制造业(我不喜欢用科技公司这个词)的公司,因为他们总能通过对运用自然科学的发现来拓展市场。
其他领域,比如零售和金融,它们都是极好的机会,但是我并不擅长。我觉得,很多人投资的缺陷就在于他们希望什么交易都涉及,但是一个都不精通。

问:你现在会寻找其他股票吗?
答:我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并不急于买入。在一个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中,我不希望过快地买入那些我不熟悉的股票。(不做短线,不做投机)

问:除了公司有好的管理之外,你还会参考其他什么因素?
答:当我与客户强烈地争论某项投资时,比如他们不情愿地说“好吧,既然你这样说了,那我们就做吧”,这种时候的投资应该是恰到好处。
如果我说“让我们买1万股吧”,而他们说“为什么不买5万股呢”,这种时候其实是在告诉你已经买迟了。
我也不会买市场偏好的股票。假如我去参加某只科技股的会议,会场里面挤满了人,只有站着的地方,那么通常这是个很明显的信号:现在不是买入这只股票的时候。(远离热门股,这是估值的结果。热门股本身估值就高了)

问:听起来,你像是一个逆向投资者?
答:真正的成功不是要做一个100%的逆向投资者。当城市中的人们看到新式汽车将淘汰老式街车的时候,有人会想既然没人愿意买老式街车的股票,那我就买它们吧,这显然是荒唐的。
但是能分辨出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方式中的谬误,这正是投资获得巨大成功的要诀之一。

问:作为投资者,你在职业生涯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
答:你紧张兮兮地想着今天买入,明天就卖出,这是最为糟糕的情况。这是一种“小赢”的策略倾向。如果你是真正的长期投资者,那么你的收益实际上会大得多。(短期投资不是价值投资者,长期投资者也不是价值投资者的标签,优质低估的长跑者才是价值投资者的最爱。价值投资者的检验标准不是长期持有,而是一定要通过长期持有来实现巨额收益。)
我曾经的一个早期客户说,“没有人会因为收获盈利而破产”,这句话是对的,但同时也非常不现实。
你收获盈利的确是不会破产,可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你做的每件事都能盈利,而在投资这门生意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迟早会犯错。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很多人自认为他们是长期投资者,但是却依然在他们最喜欢的股票上,做着买进卖出的游戏而浑然不觉。

问: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哲学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于菲利普·费雪。格雷厄姆和你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投资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就是格雷厄姆所倡导的,它的本质是找到极其便宜的股票,这种方法基本上可以避免遭遇大跌。他会用财务安全来保证这一点,也许会出现下跌,但是不会深跌,而且迟早价值会使其回归。
我的方法则是找到真正的好公司——价格也不太贵,而且它的未来会有非常大的成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大部分我的股票在相对短一些时间内就会有所表现。尽管有的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启动,但是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一只股票真的很不寻常,它在短时间内也会有可能大幅上涨。
格雷厄姆曾经讲过,他的方法的劣势是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实际上人人知晓,他们都会用该法则挑选股票。
我不想说我的方法就是投资成功的唯一法则,但是我想,说这话可能有点自负,“成长投资”这个词在我开始投资事业之前还没人知道呢。(格雷厄姆是衡量股票当下有无投资价值的基础,费雪是用格雷厄姆的选股基础来看该股票在未来是否能带来巨额收益。未来是指十年。) 查看全部
来源:《福布斯》

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哲学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于菲利普·费雪。费雪一生异常低调,几乎从不接受访问。2004年,96岁辞世。1987年,他以79岁的高龄破例接受了《福布斯》的采访,总结了他一生的投资思想。笔者加了点评,以棕色加以区别。

问:你好像不喜欢买太多的股票?
答:我有4只核心的股票,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它们代表了我的投资组合。另外,我还会用少量的钱去买一些有潜力进入核心股票池的股票,通常是5只。(一生真正投资的股票只有9只)目前,我不太确定,如果要我现在买,我会只买其中的2只股票,而放弃其他3只。
每个10年我都会这样做(但20世纪80年代不太好选股票)(他的视角是以十年为界),从30年代的2只股票开始,我总共发现过14只核心股票,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50年发现14只股票)但是,这么多年里它们为我赚了很多钱,其中最少的都有7倍的投资回报,最多的收益甚至能达到几千倍。
我还买过50~60只其他股票,它们都让我赚了钱。当然,我也亏过钱,有两次投资缩水过50%,还有很多次损失10%的经历,这其实就是做投资生意的成本。(50年买过50-60只股票,平均一年也就是一只股票)
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一只股票温和地下跌后,我会买入更多,最后它还是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但是,这些例子和那14只赚大钱的股票相比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持有它们的周期都很长,最短的都有8~9年,最长的有30年。(用10年的眼光选股,用10年的时间来持有)
我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到赚许多次小钱上面,我需要的是巨大的回报,为此我愿意等待。

问:那什么样的股票才是你说的核心股票呢?
答:它们应该都是低成本的生产商;在行业中应该是世界级的领导者,或者是完全符合我的其他标准;它们现在应该拥有有前途的新产品,而且有超越平均的管理水平。
 
问:你似乎非常强调公司的管理,是吗?
答:认识一家公司的管理有点儿像婚姻:你要真正了解一个女孩,就必须和她生活到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你要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管理,也需要和它生活在一起。
寻找那些你喜欢的公司,那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能解决你和你客户之间问题的公司。
我的兴趣主要是在制造业(我不喜欢用科技公司这个词)的公司,因为他们总能通过对运用自然科学的发现来拓展市场。
其他领域,比如零售和金融,它们都是极好的机会,但是我并不擅长。我觉得,很多人投资的缺陷就在于他们希望什么交易都涉及,但是一个都不精通。

问:你现在会寻找其他股票吗?
答:我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并不急于买入。在一个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中,我不希望过快地买入那些我不熟悉的股票。(不做短线,不做投机)

问:除了公司有好的管理之外,你还会参考其他什么因素?
答:当我与客户强烈地争论某项投资时,比如他们不情愿地说“好吧,既然你这样说了,那我们就做吧”,这种时候的投资应该是恰到好处。
如果我说“让我们买1万股吧”,而他们说“为什么不买5万股呢”,这种时候其实是在告诉你已经买迟了。
我也不会买市场偏好的股票。假如我去参加某只科技股的会议,会场里面挤满了人,只有站着的地方,那么通常这是个很明显的信号:现在不是买入这只股票的时候。(远离热门股,这是估值的结果。热门股本身估值就高了)

问:听起来,你像是一个逆向投资者?
答:真正的成功不是要做一个100%的逆向投资者。当城市中的人们看到新式汽车将淘汰老式街车的时候,有人会想既然没人愿意买老式街车的股票,那我就买它们吧,这显然是荒唐的。
但是能分辨出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方式中的谬误,这正是投资获得巨大成功的要诀之一。

问:作为投资者,你在职业生涯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
答:你紧张兮兮地想着今天买入,明天就卖出,这是最为糟糕的情况。这是一种“小赢”的策略倾向。如果你是真正的长期投资者,那么你的收益实际上会大得多。(短期投资不是价值投资者,长期投资者也不是价值投资者的标签,优质低估的长跑者才是价值投资者的最爱。价值投资者的检验标准不是长期持有,而是一定要通过长期持有来实现巨额收益。)
我曾经的一个早期客户说,“没有人会因为收获盈利而破产”,这句话是对的,但同时也非常不现实。
你收获盈利的确是不会破产,可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你做的每件事都能盈利,而在投资这门生意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迟早会犯错。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很多人自认为他们是长期投资者,但是却依然在他们最喜欢的股票上,做着买进卖出的游戏而浑然不觉。

问: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哲学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于菲利普·费雪。格雷厄姆和你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投资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就是格雷厄姆所倡导的,它的本质是找到极其便宜的股票,这种方法基本上可以避免遭遇大跌。他会用财务安全来保证这一点,也许会出现下跌,但是不会深跌,而且迟早价值会使其回归。
我的方法则是找到真正的好公司——价格也不太贵,而且它的未来会有非常大的成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大部分我的股票在相对短一些时间内就会有所表现。尽管有的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启动,但是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一只股票真的很不寻常,它在短时间内也会有可能大幅上涨。
格雷厄姆曾经讲过,他的方法的劣势是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实际上人人知晓,他们都会用该法则挑选股票。
我不想说我的方法就是投资成功的唯一法则,但是我想,说这话可能有点自负,“成长投资”这个词在我开始投资事业之前还没人知道呢。(格雷厄姆是衡量股票当下有无投资价值的基础,费雪是用格雷厄姆的选股基础来看该股票在未来是否能带来巨额收益。未来是指十年。)

(转发)一首小诗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转发)一首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却在50岁去世。
and died at 50.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然后活到90岁。
and lived to 90 years.

有人依然单身,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同时也有人已婚。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奥巴马55岁就退休,
Obama retires at 55,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but Trump starts at 70.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所以,放轻松。
So, RELAX.

你没有落后。
You’re not LATE.

你没有领先。
You’re not EARLY.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查看全部
(转发)一首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却在50岁去世。
and died at 50.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然后活到90岁。
and lived to 90 years.

有人依然单身,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同时也有人已婚。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奥巴马55岁就退休,
Obama retires at 55,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but Trump starts at 70.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所以,放轻松。
So, RELAX.

你没有落后。
You’re not LATE.

你没有领先。
You’re not EARLY.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价值投资的全部含义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价值投资:

  第一,投资股票实际上是投资一个公司。价值本身被不断地创造,作为部分所有者,持有部分的价值也会随着公司价值的增长而增长,你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第二,市场提供了用于交换证券的平台,可以随时买卖。让你去购买所有权,也会给你个机会,在你很多年之后需要钱的时候,能够把它出让,变成现金。所以市场的存在是为买卖双方服务的。这个市场从来都不能告诉你,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告诉你的只是价格是什么,你不能把市场当作你的一个老师。你只能把它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但这个观念又和几乎95%以上市场参与者的理解正好相反。

第三,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预测能得到的结果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只能是从零到接近一百。那么当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就必须要预留很大的空间,叫安全边际。因为你没有办法分辨,所以,无论你多有把握的事情都要牢记安全边际,你的买入价格一定要大大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当这个价格远远超出它的价值时就可以出卖。即使90%的把握也不是100%,出现万一也不会损失太多。
 
第四,投资人不要离开自己的能力圈,能够对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获得超出几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市场是随时用于交换证券的平台,它也是展现人性弱点的地方。你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真正弄明白,你身上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弱点,一定会在市场的某一种状态下曝露。
      市场本身是所有人的组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这个市场马上能够发现你的逻辑,发现你身上几乎所有的问题,一定在某一个时刻把你打倒。一定会被它整得很惨。这是真正的投资风险,它不是股票价格的上上下下,而是资本永久性地丢失。
      这个能力圈一定要非常狭小,只有在这个狭小的边界里面才有可能通过持续长期的努力建立起真正对未来的预测。这是巴菲特本人提出的概念。

本杰明教授的投资方法找到的都是没有长期价值、也不怎么增长的公司。而能力圈的这个概念是通过巴菲特本人的实践提出的。如果真的接受这四个基本理念,你就可以以足够低的价格买入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公司长期持有,通过公司本身内在价值的增长以及价格对价值的回归取得长期、良好、可靠的回报。你得到的东西在所有其他人看来,都是你应得的东西,

这四个方面合起来就构成了价值投资全部的含义、最根本的理念。

                      ---李录 查看全部
价值投资:

  第一,投资股票实际上是投资一个公司。价值本身被不断地创造,作为部分所有者,持有部分的价值也会随着公司价值的增长而增长,你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第二,市场提供了用于交换证券的平台,可以随时买卖。让你去购买所有权,也会给你个机会,在你很多年之后需要钱的时候,能够把它出让,变成现金。所以市场的存在是为买卖双方服务的。这个市场从来都不能告诉你,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告诉你的只是价格是什么,你不能把市场当作你的一个老师。你只能把它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但这个观念又和几乎95%以上市场参与者的理解正好相反。

第三,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预测能得到的结果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只能是从零到接近一百。那么当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就必须要预留很大的空间,叫安全边际。因为你没有办法分辨,所以,无论你多有把握的事情都要牢记安全边际,你的买入价格一定要大大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当这个价格远远超出它的价值时就可以出卖。即使90%的把握也不是100%,出现万一也不会损失太多。
 
第四,投资人不要离开自己的能力圈,能够对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获得超出几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市场是随时用于交换证券的平台,它也是展现人性弱点的地方。你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真正弄明白,你身上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弱点,一定会在市场的某一种状态下曝露。
      市场本身是所有人的组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这个市场马上能够发现你的逻辑,发现你身上几乎所有的问题,一定在某一个时刻把你打倒。一定会被它整得很惨。这是真正的投资风险,它不是股票价格的上上下下,而是资本永久性地丢失
      这个能力圈一定要非常狭小,只有在这个狭小的边界里面才有可能通过持续长期的努力建立起真正对未来的预测。这是巴菲特本人提出的概念。

本杰明教授的投资方法找到的都是没有长期价值、也不怎么增长的公司。而能力圈的这个概念是通过巴菲特本人的实践提出的。如果真的接受这四个基本理念,你就可以以足够低的价格买入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公司长期持有,通过公司本身内在价值的增长以及价格对价值的回归取得长期、良好、可靠的回报。你得到的东西在所有其他人看来,都是你应得的东西,

这四个方面合起来就构成了价值投资全部的含义、最根本的理念。

                      ---李录

查理.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之十五:社会认同倾向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查理.芒格说的社会认同倾向,更接近于我们说的“从众”现象。而我们平时理解的社会认同更接近社会尊重,比如我们的工作需要社会认同、地位需要社会认同、人格需要社会认同等。

我们之所以“从众”,因为很多时候,从众是简单有效的快速决策方式,特别是在决策信息缺乏、并存在决策压力的情况下。比如假如你是我们的古人祖先之一,跟同伴去采集野果,突然听见有动物的吼声后,几个同伴都跑了,你会怎么做?你会停在原地,挠挠额头,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没有危险的动物,只不过看上去像只狮子吗?不,你会跟在你的同伴后面,能跑多快就多快,甚至想跑到同伴的前面去。等你身处安全时,你可以事后再反思。谁不这么做,谁就早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引自《清醒思考的艺术》)

但从众并不都是有效的,有时候停下来理性思考、谨慎行动应该是更优的选择。在一定情况下,群体的从众行为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

近些年出现的踩踏事件多与这种从众现象相关,随便搜索一下“校园踩踏事故”,就有1,420,000条。要是加上体育场、商场、旺季的旅游景点等出现踩踏事故将更多。于是相关部门和媒体开始加强宣传、强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在踩踏事件发生时候如何保护自己,但这都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必须是在措施上制止踩踏事故的发生,比如(1)增加安全通道及相关设施;(2)严格限制人员进入的安全规模。比如华山事件、前些年龙庆峡冰灯踩踏事故等,基本都是人祸。

还比如我们在淘宝买东西,容易选择皇冠店、销量排名靠前的商品,这也是在没有决策信息的、考虑决策成本的从众行为。我们不可能去每个店、每个商品去比较,成本过高,所以选择从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社会认同倾向,从众现象,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百度、360百科引述的定义:1、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3、从众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它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在生活中,从众是很常见的,在一种场合是最常见的,那就是在选举中从众是普遍存在的。4、从众是在众多人的认同下自己也给出的认同心里过程。

当然,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研究案例,比如旅鼠的集体涌向海里前赴后继的自杀行为(我没见过,还有点怀疑是否真有此事);电梯实验,如果大部分人在电梯里背向门,其他人也往往做同样的选择等;围观现象,有几个人围观,人会越积越多等等。这样的案例在互联网上搜一下会有很多。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1)当情境模糊不清时。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决定着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以别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2)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3)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一般地,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例如,一名乘客看到飞机的引擎正在冒烟,他可能会去观察飞机乘务员的反应,而不是他身边乘客的反应。(4)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地位的高低可在群体结构中得到反映。居于较低地位的群体成员常常感到来自高地位者施加给他们的从众压力,人们往往愿意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等。

从众行为还有“维特效应”一说,来自于文学大牛歌德所写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小说中,主人公维特最后是自行了断。据说该作品面世之后,风靡欧洲,很多粉丝也效仿书中维特的做法去寻死。所以,“维特效应”就成了效仿自杀的代名词。比如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媒体不报道还好,报道后与死者具有类似困境的人,反而可能增加了跳楼自杀的倾向。还有经常看到的拆迁自焚,要不是媒体的宣传,那些自焚的人并不一定能想起来在拆迁队来之前自备一桶汽油和打火机。最近的厦门6·7BRT公交车特大爆炸起火案,据报道,肇事者是个遇到社会不公待遇上访无门并厌世报复的人,中国的媒体当然不会大肆报道此事,个人也不希望那样,因为有类似遭遇和困境的人可能很多,当他们了解厦门事件后,部分人可能会对哪个肇事者产生社会认同,并有可能导致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投资领域社会认同,从众现象就更多了。回顾一下我们这短短的20多年的A股历史,群体的行为跟旅鼠、踩踏事故中的人很类似。2007年,企业的估值疯狂还有巨大的交易量、2008年估值再便宜也没有多少人要。我知道金融危机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两个点的估值都有一个点不合理或者两个都不合理。很多个人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听消息或者采取动态估值、相对估值方式,比如有券商的推荐逻辑是:你看,类似的企业目前都估值50倍PE,该公司上市至少合理估值是40倍PE以上。我们在股市不愿意离去,要是不能或者不愿尽量理性、批判性的思考,不采取“从众”行为又能怎么办?

=============================================================

查理.芒格

如果一个人自动依照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能够把一些原本很复杂的行为进行简化。而且这种从众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例如,如果你在陌生城市想去看一场盛大的足球比赛,跟着街道上的人流走是最简单的办法。由于这样的原因,进化给人类留下了社会认同倾向,也就是一种自动根据他看到的周边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的倾向。

心理学教授喜欢研究社会认同倾向,因为在他们的实验中,这种倾向造成了许多可笑的结果。例如,如果一名教授安排10名实验员静静地站在电梯里,并且背对着电梯口,那么当陌生人走进电梯时,通常也会转过身去,摆出相同的姿势。心理学教授还能利用社会认同倾向促使人们在测量东西时出现很大、很荒唐的误差。

当然,家有儿女的父母经常无奈地了解到,青少年特别容易由于社会认同倾向而出现认知错误。最近,朱迪丝·瑞奇·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朱迪丝证明,年轻人最尊重的是他们的同龄人,而不是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年轻人的基因决定的。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与其教训子女,毋宁控制他们交往朋友的质量。后者是更明智的做法。哈里斯女士在新发现的理由支持之下,提供了一种如此优秀和有用的见解,像她这样的人,真是没白活。

在企业的高管层中,像青少年一样有从众心理的领导人也并不少见。如果有家石油公司愚蠢地买了一个矿场,其他石油公司通常会很快地加入收购矿场的行列。如果被收购的是一家化肥厂,情况也是如此。实际上,石油公司的这两种收购曾经蔚然成风,而它们收购的结果都很糟糕。

当然,对于石油公司来说,找到和正确地评估各种可以用来使用现金的项目是很困难的。所以和每个人一样,石油公司的高管人员也因为迟疑不决而感到烦躁,所以匆匆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跟随其他石油公司的行动所提供的社会认同自然能够终止这种迟疑不决。

社会认同倾向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激发呢?许多经验给出了下面这个明显的答案:人们在感到困惑或者有压力的时候,尤其是在既困惑又有压力的时候,最容易受社会认同倾向影响。

由于压力能够加强社会认同倾向,有些卑鄙的销售机构会操纵目标群体,让他们进入封闭和充满压力的环境,进行一些像把沼泽地卖给中小学教师之类的销售活动。封闭的环境强化了那些骗子和率先购买者的社会认同效应,而压力(疲惫通常会增加压力)则使目标群体更容易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当然,有些邪教组织模仿了这些欺诈性的销售技巧。有个邪教组织甚至还使用响尾蛇来增强目标群体的压力,威逼他们加入该组织。

由于坏行为和好行为都会通过社会认同倾向而得到传播,所以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下面两种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在坏行为散播之前阻止它;(2)倡导和展现所有的好行为。

我父亲曾经对我说,他刚在奥马哈当上律师之后不久,和一大帮人从内布拉斯加州去南达科他州猎杀野鸡。当时南达科他州的打猎许可证是要收钱的,比如说南达科他州本地居民要缴纳两美元,而非本地居民要缴纳五美元。在我父亲之前,所有内布拉斯加居民都用伪造的南达科他州地址去申领南达科他州打猎许可证。我父亲说,轮到他的时候,他禁止自己仿效其他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违法的做法。

并非所有人都能抵制坏行为的社会传染。因此,我们往往会遇到“谢皮科综合症”:它指的是弗兰克·谢皮科所加入的那个纽约警察局极其腐败的情况。谢皮科因为拒绝和警察局的同事同流合污,差点遭到枪杀。这种腐败现象是由社会认同倾向和激励机制引起的,这两种因素共同造成了“塞皮科综合症”。我们应该多多宣讲谢皮科的故事,因为这个可怕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社会认可倾向这种非常重要的因素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邪恶现象。

而就社会认同而言,人们不仅会受到别人行动的误导,而且也会受到别人的不行动的误导。当人们处在怀疑状态时,别人的不行动变成了一种社会证据,证明不行动是正确的。因而,许多旁观者的不行动导致了凯蒂·季诺维斯(注:凯蒂·季诺维斯,1935—1964,全名为Catherine Susan Genovese,因在纽约皇后区,她所住的公寓附近被暴徒刺死时邻居反应冷漠而引起美国社会对“旁观者效应”社会心理现象的广泛关注)之死——这是一个心理学入门课程中讨论的著名的故事。

在社会认同的范围之内,企业的外部董事通常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他们不会反对任何比拿斧头杀人程度轻的事情,只有出现了某些令董事会在公众面前难堪的情况他们才会干预。我的朋友乔伊·罗思柴尔德(注:乔伊·罗思柴尔德,1904—2000,美国律师、商人和慈善家)曾经很好地描述了这种典型的董事会文化。他说:“他们问我是否愿意担任西北贝尔公司(Northwest Bell)的董事,那是他们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而在广告和商品促销中,社会认同发挥的重要作用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有样学样”是一句老话,它指的是这种情况:约翰看到乔伊做了某件事,或者拥有某样东西,于是强烈地希望自己也去做那件事,或者拥有那样东西。这造成的有趣结果就是,广告商愿意支付大量的钱,就为电影某个一闪而过的喝汤镜头中出现的汤罐头是其生产的牌子,而非其他厂家生产的牌子。

社会认同倾向通常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和艳羡/妒忌倾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结合在一起。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许多年前曾发生了一件让我们家里人后来想起来就忍俊不禁的事情。当时我的表弟罗斯三岁,我四岁,我们俩为了一块小木板而争夺和喊叫,而实际上周围有许多同样的小木板。

   但是如果成年人在维护意识形态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之下做出类似的举动,那就一点都不好笑了,而且将会给整个文明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中东现在的情况就有这样的危险。犹太人、阿拉伯人和所有其他人为了一小块有争议的土地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其实他们随便把那块地分掉对每个人都好,而且还能**降低爆发战争——可能是核战争——的危险。

 现在人们很少用包括讨论心理倾向造成的影响在内的技巧来解决家庭以外的纠纷。考虑到这样做会让人觉得太过天真,而且目前学校传授的心理学知识也有许多不足,所以这种结果也许是合情合理的。但由于当今世界存在核战争的危险,而有些重要的谈判持续十几年仍未取得进展,我经常想,也许在将来的某天,人们会以某种形式采用更多的心理学理论,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正确的心理学教育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年纪大的心理学教授比年纪大的物理学教授更难以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那么我们也许会像马克斯·普朗克预言的那样,需要等待思想开放的新一代的心理学教授成长起来。

如果我们只能从各种涉及社会认同倾向的教训中挑选出一个,并将其用于自我提高的话,我会选择下面这个教训:学会如何在其他人犯错的时候别以他们为榜样,因为很少有比这个更值得掌握的技能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看全部
查理.芒格说的社会认同倾向,更接近于我们说的“从众”现象。而我们平时理解的社会认同更接近社会尊重,比如我们的工作需要社会认同、地位需要社会认同、人格需要社会认同等。

我们之所以“从众”,因为很多时候,从众是简单有效的快速决策方式,特别是在决策信息缺乏、并存在决策压力的情况下。比如假如你是我们的古人祖先之一,跟同伴去采集野果,突然听见有动物的吼声后,几个同伴都跑了,你会怎么做?你会停在原地,挠挠额头,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没有危险的动物,只不过看上去像只狮子吗?不,你会跟在你的同伴后面,能跑多快就多快,甚至想跑到同伴的前面去。等你身处安全时,你可以事后再反思。谁不这么做,谁就早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引自《清醒思考的艺术》)

但从众并不都是有效的,有时候停下来理性思考、谨慎行动应该是更优的选择。在一定情况下,群体的从众行为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

近些年出现的踩踏事件多与这种从众现象相关,随便搜索一下“校园踩踏事故”,就有1,420,000条。要是加上体育场、商场、旺季的旅游景点等出现踩踏事故将更多。于是相关部门和媒体开始加强宣传、强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在踩踏事件发生时候如何保护自己,但这都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必须是在措施上制止踩踏事故的发生,比如(1)增加安全通道及相关设施;(2)严格限制人员进入的安全规模。比如华山事件、前些年龙庆峡冰灯踩踏事故等,基本都是人祸。

还比如我们在淘宝买东西,容易选择皇冠店、销量排名靠前的商品,这也是在没有决策信息的、考虑决策成本的从众行为。我们不可能去每个店、每个商品去比较,成本过高,所以选择从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社会认同倾向,从众现象,心理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百度、360百科引述的定义:1、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3、从众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它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在生活中,从众是很常见的,在一种场合是最常见的,那就是在选举中从众是普遍存在的。4、从众是在众多人的认同下自己也给出的认同心里过程。

当然,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研究案例,比如旅鼠的集体涌向海里前赴后继的自杀行为(我没见过,还有点怀疑是否真有此事);电梯实验,如果大部分人在电梯里背向门,其他人也往往做同样的选择等;围观现象,有几个人围观,人会越积越多等等。这样的案例在互联网上搜一下会有很多。

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1)当情境模糊不清时。这是最关键的变量,决定着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以别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2)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3)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一般地,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例如,一名乘客看到飞机的引擎正在冒烟,他可能会去观察飞机乘务员的反应,而不是他身边乘客的反应。(4)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地位的高低可在群体结构中得到反映。居于较低地位的群体成员常常感到来自高地位者施加给他们的从众压力,人们往往愿意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等。

从众行为还有“维特效应”一说,来自于文学大牛歌德所写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小说中,主人公维特最后是自行了断。据说该作品面世之后,风靡欧洲,很多粉丝也效仿书中维特的做法去寻死。所以,“维特效应”就成了效仿自杀的代名词。比如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媒体不报道还好,报道后与死者具有类似困境的人,反而可能增加了跳楼自杀的倾向。还有经常看到的拆迁自焚,要不是媒体的宣传,那些自焚的人并不一定能想起来在拆迁队来之前自备一桶汽油和打火机。最近的厦门6·7BRT公交车特大爆炸起火案,据报道,肇事者是个遇到社会不公待遇上访无门并厌世报复的人,中国的媒体当然不会大肆报道此事,个人也不希望那样,因为有类似遭遇和困境的人可能很多,当他们了解厦门事件后,部分人可能会对哪个肇事者产生社会认同,并有可能导致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投资领域社会认同,从众现象就更多了。回顾一下我们这短短的20多年的A股历史,群体的行为跟旅鼠、踩踏事故中的人很类似。2007年,企业的估值疯狂还有巨大的交易量、2008年估值再便宜也没有多少人要。我知道金融危机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两个点的估值都有一个点不合理或者两个都不合理。很多个人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听消息或者采取动态估值、相对估值方式,比如有券商的推荐逻辑是:你看,类似的企业目前都估值50倍PE,该公司上市至少合理估值是40倍PE以上。我们在股市不愿意离去,要是不能或者不愿尽量理性、批判性的思考,不采取“从众”行为又能怎么办?

=============================================================

查理.芒格

如果一个人自动依照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能够把一些原本很复杂的行为进行简化。而且这种从众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例如,如果你在陌生城市想去看一场盛大的足球比赛,跟着街道上的人流走是最简单的办法。由于这样的原因,进化给人类留下了社会认同倾向,也就是一种自动根据他看到的周边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的倾向。

心理学教授喜欢研究社会认同倾向,因为在他们的实验中,这种倾向造成了许多可笑的结果。例如,如果一名教授安排10名实验员静静地站在电梯里,并且背对着电梯口,那么当陌生人走进电梯时,通常也会转过身去,摆出相同的姿势。心理学教授还能利用社会认同倾向促使人们在测量东西时出现很大、很荒唐的误差。

当然,家有儿女的父母经常无奈地了解到,青少年特别容易由于社会认同倾向而出现认知错误。最近,朱迪丝·瑞奇·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朱迪丝证明,年轻人最尊重的是他们的同龄人,而不是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年轻人的基因决定的。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与其教训子女,毋宁控制他们交往朋友的质量。后者是更明智的做法。哈里斯女士在新发现的理由支持之下,提供了一种如此优秀和有用的见解,像她这样的人,真是没白活。

在企业的高管层中,像青少年一样有从众心理的领导人也并不少见。如果有家石油公司愚蠢地买了一个矿场,其他石油公司通常会很快地加入收购矿场的行列。如果被收购的是一家化肥厂,情况也是如此。实际上,石油公司的这两种收购曾经蔚然成风,而它们收购的结果都很糟糕。

当然,对于石油公司来说,找到和正确地评估各种可以用来使用现金的项目是很困难的。所以和每个人一样,石油公司的高管人员也因为迟疑不决而感到烦躁,所以匆匆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跟随其他石油公司的行动所提供的社会认同自然能够终止这种迟疑不决。

社会认同倾向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激发呢?许多经验给出了下面这个明显的答案:人们在感到困惑或者有压力的时候,尤其是在既困惑又有压力的时候,最容易受社会认同倾向影响。

由于压力能够加强社会认同倾向,有些卑鄙的销售机构会操纵目标群体,让他们进入封闭和充满压力的环境,进行一些像把沼泽地卖给中小学教师之类的销售活动。封闭的环境强化了那些骗子和率先购买者的社会认同效应,而压力(疲惫通常会增加压力)则使目标群体更容易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当然,有些邪教组织模仿了这些欺诈性的销售技巧。有个邪教组织甚至还使用响尾蛇来增强目标群体的压力,威逼他们加入该组织。

由于坏行为和好行为都会通过社会认同倾向而得到传播,所以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下面两种措施是非常重要的:(1)在坏行为散播之前阻止它;(2)倡导和展现所有的好行为。

我父亲曾经对我说,他刚在奥马哈当上律师之后不久,和一大帮人从内布拉斯加州去南达科他州猎杀野鸡。当时南达科他州的打猎许可证是要收钱的,比如说南达科他州本地居民要缴纳两美元,而非本地居民要缴纳五美元。在我父亲之前,所有内布拉斯加居民都用伪造的南达科他州地址去申领南达科他州打猎许可证。我父亲说,轮到他的时候,他禁止自己仿效其他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违法的做法。

并非所有人都能抵制坏行为的社会传染。因此,我们往往会遇到“谢皮科综合症”:它指的是弗兰克·谢皮科所加入的那个纽约警察局极其腐败的情况。谢皮科因为拒绝和警察局的同事同流合污,差点遭到枪杀。这种腐败现象是由社会认同倾向和激励机制引起的,这两种因素共同造成了“塞皮科综合症”。我们应该多多宣讲谢皮科的故事,因为这个可怕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社会认可倾向这种非常重要的因素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邪恶现象。

而就社会认同而言,人们不仅会受到别人行动的误导,而且也会受到别人的不行动的误导。当人们处在怀疑状态时,别人的不行动变成了一种社会证据,证明不行动是正确的。因而,许多旁观者的不行动导致了凯蒂·季诺维斯(注:凯蒂·季诺维斯,1935—1964,全名为Catherine Susan Genovese,因在纽约皇后区,她所住的公寓附近被暴徒刺死时邻居反应冷漠而引起美国社会对“旁观者效应”社会心理现象的广泛关注)之死——这是一个心理学入门课程中讨论的著名的故事。

在社会认同的范围之内,企业的外部董事通常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他们不会反对任何比拿斧头杀人程度轻的事情,只有出现了某些令董事会在公众面前难堪的情况他们才会干预。我的朋友乔伊·罗思柴尔德(注:乔伊·罗思柴尔德,1904—2000,美国律师、商人和慈善家)曾经很好地描述了这种典型的董事会文化。他说:“他们问我是否愿意担任西北贝尔公司(Northwest Bell)的董事,那是他们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而在广告和商品促销中,社会认同发挥的重要作用简直超乎人们的想象。“有样学样”是一句老话,它指的是这种情况:约翰看到乔伊做了某件事,或者拥有某样东西,于是强烈地希望自己也去做那件事,或者拥有那样东西。这造成的有趣结果就是,广告商愿意支付大量的钱,就为电影某个一闪而过的喝汤镜头中出现的汤罐头是其生产的牌子,而非其他厂家生产的牌子。

社会认同倾向通常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和艳羡/妒忌倾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结合在一起。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许多年前曾发生了一件让我们家里人后来想起来就忍俊不禁的事情。当时我的表弟罗斯三岁,我四岁,我们俩为了一块小木板而争夺和喊叫,而实际上周围有许多同样的小木板。

   但是如果成年人在维护意识形态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之下做出类似的举动,那就一点都不好笑了,而且将会给整个文明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中东现在的情况就有这样的危险。犹太人、阿拉伯人和所有其他人为了一小块有争议的土地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其实他们随便把那块地分掉对每个人都好,而且还能**降低爆发战争——可能是核战争——的危险。

 现在人们很少用包括讨论心理倾向造成的影响在内的技巧来解决家庭以外的纠纷。考虑到这样做会让人觉得太过天真,而且目前学校传授的心理学知识也有许多不足,所以这种结果也许是合情合理的。但由于当今世界存在核战争的危险,而有些重要的谈判持续十几年仍未取得进展,我经常想,也许在将来的某天,人们会以某种形式采用更多的心理学理论,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正确的心理学教育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年纪大的心理学教授比年纪大的物理学教授更难以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那么我们也许会像马克斯·普朗克预言的那样,需要等待思想开放的新一代的心理学教授成长起来。

如果我们只能从各种涉及社会认同倾向的教训中挑选出一个,并将其用于自我提高的话,我会选择下面这个教训:学会如何在其他人犯错的时候别以他们为榜样,因为很少有比这个更值得掌握的技能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理.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之十四: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芒格夫妇曾经养过一条温顺而善良的狗,这条狗会表现出犬类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只有一种办法能让这条狗咬人,那就是在给它喂食的时候,把食物从它嘴里夺走。如果你那么做的话,这条友善的狗会自动地咬你。它忍不住。对于狗来说,没有什么比咬主人更愚蠢的事情。但这条狗没办法不愚蠢,它天生就有一种自动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不知各位什么反应,我觉得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案例或故事。

人类最典型的关于被剥夺的超级反应,莫过于失恋。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其实很多人失恋后往往做的事情更盲目,我们可以回头想想,谁没有年轻过。经常听到恋人分手后,由爱变恨,一方把另外一方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甚至还经常看到失恋后杀了对方的愚蠢事件报道。这里面有三分的爱恨情仇都抬举事件当事者,更多的可能就是他被剥夺的超级反应倾向——失去了自己好像曾经拥有的美好的东西,哪怕他们根本没有经过的所谓的美好,甚至就算继续相恋是否真的美好都不知道。让一方做出愚蠢事件的原因,不是真实的失去爱人,而是被剥夺的超级反应,是人自私、嫉妒等心理的暴露。因为失去爱人只会让人痛苦,不会反目成仇甚至杀人。在被剥夺的超级反应方面,人往往跟芒格家的狗没有本质的区别。

再说跟钱有关的超级剥夺倾向。《金钱游戏》有一个案例:

路人甲在A电影院买票,刚好是第1000名购票者,根据相关活动安排获得奖励100美元。

路人乙在B电影院买票,刚好是第10001名购票者,根据相关活动安排获得奖励200美元。

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路人乙要比路人甲更开心,如果是两个性情差不多的人,实际上可能也是这样。可路人乙开心了不到10分钟,当他知道自己前面的第10000名购票者获得10000美元奖励时候,他的开心可能迅速无影无踪,可能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快走几步,后悔自己曾在路上蹲下来系鞋带等等,甚至比自己什么奖励都没有得到还难过。这也是一种被剥夺带来的超级反应倾向行为。

我们人类往往有一种“反现实思维”,就是当事情发生后回过头来看,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确定的,概率是100%。而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问题在于事后我们很容易忘记当时决策面临的窘境以及众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事后诸葛亮”。比如路人乙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是第几个购票者,甚至连电影院当时是否有奖励活动等都不清楚,所以没有理由因为是否获奖而做路上做“要否快走几步”、“是否要蹲下来系鞋带”这样的决策。这种差一点就获奖、差一点就能赢的感觉,能害死人,是典型的剥夺带来的超级反应,赌博相关的场所往往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引诱赌徒上钩并连续押注,查理举了老虎*机的例子,比如还有很多民工最乐于购买的彩票,8个数字相同的概率要远远低于7个数字相同的概率,但很多买到7个数字相同的彩票,往往认为自己离中奖仅仅只有一步之遥,遗憾之情难以言表。

在股市中,很多人因为错失了涨停板而大发脾气,好像这些涨停板本来就是他们囊中之物,特别是他们曾经关注过这个公司,更让他们有一种已经失去的错觉。另外,很多人会因为自己在股市的低点没有买入或者买入的仓位过低而后悔不已。这也是“反现实思维”,回过头来看,当时抄底成功的概率100%,肯定会成功,而往往忘了当时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股市悲观的预期甚至自己心理的纠结和犹豫不决等。其实就算再下跌到悲惨的程度,给你个抄底的机会,你也很可能不会成功抄底,那目前又有什么好后悔的?所以我说,给你在低点买入信心的是对公司和价值的理解,而不是对短期涨跌的判断;承认不确定性,抛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反现实思维”,才能让人更理性些、更从容些。
                                                                              荣令睿  20130315
=====================================================

查理.芒格

一个人从10美元中得到的快乐的分量,并不正好等于失去10美元给他带来的痛苦的分量。也就是说,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除此之外,如果有个人即将得到某样他非常渴望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却在最后一刻飞走了,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像这件东西他已经拥有了很久却突然被夺走一样。我用一个名词来涵括人类对这两种损失经验(损失已有的好处和损失即将拥有的好处)的自然反应,那就是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人们在表现出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小题大做而惹来麻烦。他往往会对眼前的损失斤斤计较,而不会想到那损失也许是无关紧要的。例如,一个股票账户里有1000万美元的人,通常会因为他钱包里的300美元不小心损失了100美元而感到极端的不快。

芒格夫妇曾经养过一条温顺而善良的狗,这条狗会表现出犬类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只有一种办法能让这条狗咬人,那就是在给它喂食的时候,把食物从它嘴里夺走。如果你那么做的话,这条友善的狗会自动地咬你。它忍不住。对于狗来说,没有什么比咬主人更愚蠢的事情。但这条狗没办法不愚蠢,它天生就有一种自动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人类和芒格家的狗差不多。人们在失去——或者有可能失去——财产、爱情、友谊、势力范围、机会、身份或者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时,通常会做出不理性的激烈反应,哪怕只失去一点点时也是如此。因此,因为势力范围受到威胁而发生的内耗往往会给整个组织造成极大的破坏。正是由于这个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存在,杰克·韦尔奇长期致力于扫荡通用电气中的官僚作风是很明智的行为。很少企业领袖在这方面做得比杰克·韦尔奇更好。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通常能够保护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宗教观点,因为它能够激发直接针对那些公开质疑者的讨厌/憎恨心理倾向。这种情况会发生,部分原因在于,这些观点现在高枕无忧,并拥有强大的信念维护体系,而质疑者的思想若是得到扩散,将会削弱它们的影响力。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法学院和各种商业组织都表现出这种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团体意识,他们拒绝几乎所有和它们自身的知识有矛盾的外来知识。当公开批评者是一位从前的信徒,那么敌意会更加强烈,原因有两个:(1)遭到背叛会激发额外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因为失去了一名同志;(2)担心那些矛盾的观点会特别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来自一个先前的同志。前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人对异教徒的看法。数百年来,正统教会基于这样的理由杀害了许许多多异教徒,而且在杀死他们之前通常还会施以酷刑,或者干脆就将他们活活烧死。

极端的意识形态是通过强烈的方式和对非信徒的极大敌意得到维护的,这造成了极端的认知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我认为这种可悲的结果往往是由两种心理倾向引起的:(1)避免不一致性倾向;(2)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有一种办法能够化解这种受到刻意维护的团体意识,那就是建设一种极端讲礼貌的文化,哪怕双方的意识形态并不相同,但彼此之间要保持彬彬有礼,就像现在美国最高法院的行为那样。另外一种方法是刻意引进一些对现在的团体意识抱怀疑态度而又能力突出、能言善辩的人。德雷克·伯克(注:德雷克·伯克,1930—,美国律师和教育家,哈佛大学前校长)曾经成功地改变了一种造成糟糕后果的团体思维。他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否决了不少由哈佛法学院那些意识形态很强的教授所推荐的终身教职人选。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景观哪怕损失了一度,有时候也足够引起让邻居反目成仇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我买过一座房子,原来的房东和他的邻居因为他们之中一人新种了一颗小树苗而结下深仇大恨。

正如这两个邻居的事例所展现的,在某些规划听证会上,有些邻居为了某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而吵得不可开交,表现出非理性的、极端的被剥夺超级反应,看到这样的事情可不会令人愉快。这种糟糕的行为促使有些人离开了政府规划部门。我曾经向一位工匠买过高尔夫球杆,他原本是个律师。当我问他以前从事哪方面的法律工作时,我以为我会听到他说“婚姻法”,但他的答案是“规划法”。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对劳资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发生的劳资纠纷中的死亡事件,绝大多数是在雇主试图削减工资时造成的。现在出人命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更多的公司消失了,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提供两种选择,要么工资降低——而这是不会得到同意的——要么企业死掉。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促使许多工人抵制降薪计划,而往往工人接受降薪对他们本身更有好处。

在劳资关系以外的地方,剥夺人们原本拥有的好处也是很难的。因此,若是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在潜意识层面上更少受到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驱使,许多已经发生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也是导致某些赌徒倾家荡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它使得赌徒输钱之后急于扳平,输得越多,这种不服输的心理就越严重。其次,最容易让人上瘾的赌博形式就是设计出许多差点就赢的情况,而这些情况会激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有些老虎*机程序设计者恶毒地利用了这个人性弱点。电子技术允许这些设计者制造出大量无意义的“BARBAR-柠檬”结果,这些结果会促使那些以为自己差点赢得大奖的蠢货拼命地继续加注。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常常给那些参加公开竞拍的人带来很多损失。我们下面就要讨论到的“社会认可”倾向促使竞买者相信其他竞买者的最新报价是合理的,然后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就会强烈地驱使他去报一个更高的价格。要避免因此而在公开报价拍卖会上付出愚蠢的价格,最佳的办法是巴菲特的简单做法:别去参加这些拍卖会。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和避免不一致性倾向通常会联合造成一种形式的经营失败。在这种形式的失败中,一个人会耗尽他所有的优质资产,只为徒劳地试图去挽救一个变得很糟糕的投资项目。要避免这种蠢事,最佳的办法之一是趁年轻的时候好好掌握打扑克牌的技巧。扑克牌的教育意义在于,并非全部有效的知识都来自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这里,我本人的教训可能很有示范意义。几十年前,我曾犯过一个大错误,而犯错的部分原因就是我在潜意识中受到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影响。当时我有个股票经纪人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要以低得离谱的价格卖给我300股交易率极低的贝尔里奇石油(Belridge)公司的股票,每股只要115美元。我用手头的现金买下了这些股票。第二天,他又想以同样的价格再卖给我1500股。这次我谢绝了,部分原因是我没那么多现金,只能卖掉某些东西或者举债才能筹到所需的173000美元。这是个非常不理性的决定。当年我生活很好,也不欠债,买这只股票没有赔本的风险,而同样没有风险的机会并不是经常有的。不到两年之后,壳牌收购了贝尔里奇石油公司,价格是大约每股3700美元。如果我当时懂得更多心理学知识买下那些股票,我就能多赚540万美元。正如这个故事所展示的,人们可能会由于对心理学的无知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对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定义太宽泛,把人们失去即将得到的好处的反应也包括在内,比如说那些老虎*机玩家的反应。然而,我认为我对这个倾向的定义还应该更加宽泛一些。我提议为这种倾向下更宽泛定义的理由是,我知道有许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在公司市值获得巨大增长之后从来不卖掉或者送掉哪怕一股股票。这种反应有些是由理性的计算引起的,而有些肯定是由如下几种因素引起的:(1)奖励超级反应;(2)避免不一致性倾向造成的“维持现状偏见”;(3)自视过高倾向造成的“禀赋效应”。但我相信他们这么做最主要的非理性原因是受到某种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驱使。这些股东之中有许多人无法忍受减持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想法。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只股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减持它无异于自贬身份;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担心把股票卖掉或者送掉之后,他们就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看全部
芒格夫妇曾经养过一条温顺而善良的狗,这条狗会表现出犬类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只有一种办法能让这条狗咬人,那就是在给它喂食的时候,把食物从它嘴里夺走。如果你那么做的话,这条友善的狗会自动地咬你。它忍不住。对于狗来说,没有什么比咬主人更愚蠢的事情。但这条狗没办法不愚蠢,它天生就有一种自动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不知各位什么反应,我觉得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案例或故事。

人类最典型的关于被剥夺的超级反应,莫过于失恋。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其实很多人失恋后往往做的事情更盲目,我们可以回头想想,谁没有年轻过。经常听到恋人分手后,由爱变恨,一方把另外一方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甚至还经常看到失恋后杀了对方的愚蠢事件报道。这里面有三分的爱恨情仇都抬举事件当事者,更多的可能就是他被剥夺的超级反应倾向——失去了自己好像曾经拥有的美好的东西,哪怕他们根本没有经过的所谓的美好,甚至就算继续相恋是否真的美好都不知道。让一方做出愚蠢事件的原因,不是真实的失去爱人,而是被剥夺的超级反应,是人自私、嫉妒等心理的暴露。因为失去爱人只会让人痛苦,不会反目成仇甚至杀人。在被剥夺的超级反应方面,人往往跟芒格家的狗没有本质的区别。

再说跟钱有关的超级剥夺倾向。《金钱游戏》有一个案例:

路人甲在A电影院买票,刚好是第1000名购票者,根据相关活动安排获得奖励100美元。

路人乙在B电影院买票,刚好是第10001名购票者,根据相关活动安排获得奖励200美元。

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路人乙要比路人甲更开心,如果是两个性情差不多的人,实际上可能也是这样。可路人乙开心了不到10分钟,当他知道自己前面的第10000名购票者获得10000美元奖励时候,他的开心可能迅速无影无踪,可能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快走几步,后悔自己曾在路上蹲下来系鞋带等等,甚至比自己什么奖励都没有得到还难过。这也是一种被剥夺带来的超级反应倾向行为。

我们人类往往有一种“反现实思维”,就是当事情发生后回过头来看,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确定的,概率是100%。而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问题在于事后我们很容易忘记当时决策面临的窘境以及众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事后诸葛亮”。比如路人乙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是第几个购票者,甚至连电影院当时是否有奖励活动等都不清楚,所以没有理由因为是否获奖而做路上做“要否快走几步”、“是否要蹲下来系鞋带”这样的决策。这种差一点就获奖、差一点就能赢的感觉,能害死人,是典型的剥夺带来的超级反应,赌博相关的场所往往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引诱赌徒上钩并连续押注,查理举了老虎*机的例子,比如还有很多民工最乐于购买的彩票,8个数字相同的概率要远远低于7个数字相同的概率,但很多买到7个数字相同的彩票,往往认为自己离中奖仅仅只有一步之遥,遗憾之情难以言表。

在股市中,很多人因为错失了涨停板而大发脾气,好像这些涨停板本来就是他们囊中之物,特别是他们曾经关注过这个公司,更让他们有一种已经失去的错觉。另外,很多人会因为自己在股市的低点没有买入或者买入的仓位过低而后悔不已。这也是“反现实思维”,回过头来看,当时抄底成功的概率100%,肯定会成功,而往往忘了当时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股市悲观的预期甚至自己心理的纠结和犹豫不决等。其实就算再下跌到悲惨的程度,给你个抄底的机会,你也很可能不会成功抄底,那目前又有什么好后悔的?所以我说,给你在低点买入信心的是对公司和价值的理解,而不是对短期涨跌的判断;承认不确定性,抛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反现实思维”,才能让人更理性些、更从容些。
                                                                              荣令睿  20130315
=====================================================

查理.芒格

一个人从10美元中得到的快乐的分量,并不正好等于失去10美元给他带来的痛苦的分量。也就是说,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除此之外,如果有个人即将得到某样他非常渴望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却在最后一刻飞走了,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像这件东西他已经拥有了很久却突然被夺走一样。我用一个名词来涵括人类对这两种损失经验(损失已有的好处和损失即将拥有的好处)的自然反应,那就是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人们在表现出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小题大做而惹来麻烦。他往往会对眼前的损失斤斤计较,而不会想到那损失也许是无关紧要的。例如,一个股票账户里有1000万美元的人,通常会因为他钱包里的300美元不小心损失了100美元而感到极端的不快。

芒格夫妇曾经养过一条温顺而善良的狗,这条狗会表现出犬类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只有一种办法能让这条狗咬人,那就是在给它喂食的时候,把食物从它嘴里夺走。如果你那么做的话,这条友善的狗会自动地咬你。它忍不住。对于狗来说,没有什么比咬主人更愚蠢的事情。但这条狗没办法不愚蠢,它天生就有一种自动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人类和芒格家的狗差不多。人们在失去——或者有可能失去——财产、爱情、友谊、势力范围、机会、身份或者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时,通常会做出不理性的激烈反应,哪怕只失去一点点时也是如此。因此,因为势力范围受到威胁而发生的内耗往往会给整个组织造成极大的破坏。正是由于这个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存在,杰克·韦尔奇长期致力于扫荡通用电气中的官僚作风是很明智的行为。很少企业领袖在这方面做得比杰克·韦尔奇更好。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通常能够保护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宗教观点,因为它能够激发直接针对那些公开质疑者的讨厌/憎恨心理倾向。这种情况会发生,部分原因在于,这些观点现在高枕无忧,并拥有强大的信念维护体系,而质疑者的思想若是得到扩散,将会削弱它们的影响力。大学的人文社科院系、法学院和各种商业组织都表现出这种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团体意识,他们拒绝几乎所有和它们自身的知识有矛盾的外来知识。当公开批评者是一位从前的信徒,那么敌意会更加强烈,原因有两个:(1)遭到背叛会激发额外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因为失去了一名同志;(2)担心那些矛盾的观点会特别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来自一个先前的同志。前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人对异教徒的看法。数百年来,正统教会基于这样的理由杀害了许许多多异教徒,而且在杀死他们之前通常还会施以酷刑,或者干脆就将他们活活烧死。

极端的意识形态是通过强烈的方式和对非信徒的极大敌意得到维护的,这造成了极端的认知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我认为这种可悲的结果往往是由两种心理倾向引起的:(1)避免不一致性倾向;(2)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有一种办法能够化解这种受到刻意维护的团体意识,那就是建设一种极端讲礼貌的文化,哪怕双方的意识形态并不相同,但彼此之间要保持彬彬有礼,就像现在美国最高法院的行为那样。另外一种方法是刻意引进一些对现在的团体意识抱怀疑态度而又能力突出、能言善辩的人。德雷克·伯克(注:德雷克·伯克,1930—,美国律师和教育家,哈佛大学前校长)曾经成功地改变了一种造成糟糕后果的团体思维。他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否决了不少由哈佛法学院那些意识形态很强的教授所推荐的终身教职人选。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景观哪怕损失了一度,有时候也足够引起让邻居反目成仇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我买过一座房子,原来的房东和他的邻居因为他们之中一人新种了一颗小树苗而结下深仇大恨。

正如这两个邻居的事例所展现的,在某些规划听证会上,有些邻居为了某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而吵得不可开交,表现出非理性的、极端的被剥夺超级反应,看到这样的事情可不会令人愉快。这种糟糕的行为促使有些人离开了政府规划部门。我曾经向一位工匠买过高尔夫球杆,他原本是个律师。当我问他以前从事哪方面的法律工作时,我以为我会听到他说“婚姻法”,但他的答案是“规划法”。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对劳资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发生的劳资纠纷中的死亡事件,绝大多数是在雇主试图削减工资时造成的。现在出人命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更多的公司消失了,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提供两种选择,要么工资降低——而这是不会得到同意的——要么企业死掉。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促使许多工人抵制降薪计划,而往往工人接受降薪对他们本身更有好处。

在劳资关系以外的地方,剥夺人们原本拥有的好处也是很难的。因此,若是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在潜意识层面上更少受到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驱使,许多已经发生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也是导致某些赌徒倾家荡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它使得赌徒输钱之后急于扳平,输得越多,这种不服输的心理就越严重。其次,最容易让人上瘾的赌博形式就是设计出许多差点就赢的情况,而这些情况会激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有些老虎*机程序设计者恶毒地利用了这个人性弱点。电子技术允许这些设计者制造出大量无意义的“BARBAR-柠檬”结果,这些结果会促使那些以为自己差点赢得大奖的蠢货拼命地继续加注。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常常给那些参加公开竞拍的人带来很多损失。我们下面就要讨论到的“社会认可”倾向促使竞买者相信其他竞买者的最新报价是合理的,然后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就会强烈地驱使他去报一个更高的价格。要避免因此而在公开报价拍卖会上付出愚蠢的价格,最佳的办法是巴菲特的简单做法:别去参加这些拍卖会。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和避免不一致性倾向通常会联合造成一种形式的经营失败。在这种形式的失败中,一个人会耗尽他所有的优质资产,只为徒劳地试图去挽救一个变得很糟糕的投资项目。要避免这种蠢事,最佳的办法之一是趁年轻的时候好好掌握打扑克牌的技巧。扑克牌的教育意义在于,并非全部有效的知识都来自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这里,我本人的教训可能很有示范意义。几十年前,我曾犯过一个大错误,而犯错的部分原因就是我在潜意识中受到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影响。当时我有个股票经纪人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要以低得离谱的价格卖给我300股交易率极低的贝尔里奇石油(Belridge)公司的股票,每股只要115美元。我用手头的现金买下了这些股票。第二天,他又想以同样的价格再卖给我1500股。这次我谢绝了,部分原因是我没那么多现金,只能卖掉某些东西或者举债才能筹到所需的173000美元。这是个非常不理性的决定。当年我生活很好,也不欠债,买这只股票没有赔本的风险,而同样没有风险的机会并不是经常有的。不到两年之后,壳牌收购了贝尔里奇石油公司,价格是大约每股3700美元。如果我当时懂得更多心理学知识买下那些股票,我就能多赚540万美元。正如这个故事所展示的,人们可能会由于对心理学的无知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对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定义太宽泛,把人们失去即将得到的好处的反应也包括在内,比如说那些老虎*机玩家的反应。然而,我认为我对这个倾向的定义还应该更加宽泛一些。我提议为这种倾向下更宽泛定义的理由是,我知道有许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在公司市值获得巨大增长之后从来不卖掉或者送掉哪怕一股股票。这种反应有些是由理性的计算引起的,而有些肯定是由如下几种因素引起的:(1)奖励超级反应;(2)避免不一致性倾向造成的“维持现状偏见”;(3)自视过高倾向造成的“禀赋效应”。但我相信他们这么做最主要的非理性原因是受到某种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驱使。这些股东之中有许多人无法忍受减持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想法。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只股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减持它无异于自贬身份;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担心把股票卖掉或者送掉之后,他们就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理.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之十三:过度乐观倾向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过度乐观往往来自自视过高倾向,但并不全是这样。

来自自视过高的过度乐观很容易理解,自视过高的人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往往忽略其中难以克服不确定因素。比如运气可以让人短期内获益颇丰,但长期的回报率往往会趋于平庸,巴菲特在利用杠杆并赶上美国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长期的复合增长率为20%左右,我们大部分人期望能长期超过20%的回报率也往往是不现实的,毕竟像东博老股民这样获得长期高回报的人非常稀少,无论如何努力学习也往往没有用。

不自视过高的人,往往也会表现出过度乐观的倾向。当然,有时候也会表现为过度悲观。经济学的三大假设:理性人、稀缺、完全信息。随着行为经济学等发展,三大假设日益受到挑战甚至证明是错误的。在投资领域,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的假设有时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对于一个公司的市值比如在2008年初是100亿元、年底是20亿元,假设是理性人、完全信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变化,一定是在某个点上不合理,或者两个点上都不合理。

以下主要是说过度乐观。

过度乐观与长期回报预期:很多人对二级市场的长期回报都过于乐观,有个调查说美国股市长期的历史回报率为8%左右,而调研的结果是投资者平均认为达到了13%以上;对于未来的预期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未来10年股市的复合回报率在15%以上,这是不可能的。对于高增长的某些企业,投资者也往往给与过高的期望,一个企业要是市盈率80倍,连续5年利润保持增长40%的高增长,到第6年要是合理的市盈率降低到15倍,你一分钱都挣不到(除非还是保持高的市盈率,但增速放缓后高市盈率基本是不现实的)。当然,保持高速增长并持续高估值的公司也存在,但毕竟是极少数。

过度乐观与新股投资策略:炒新股往往是纯粹投机的行为,在A股市场也往往是大多数投机客在高价炒作。对于新股上市,实质上是公司的所有者把自己的股权卖给我们一部分,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新股上市方面也往往这样。公司的所有者把公司便宜卖给我们的机会是有,但应该非常少,绝不是像A股市场这样很多公司高价发行后,往往还有一轮上涨。当新股首日上涨、炒新股成为一种原因,也成为了一种结果。

过度乐观与“与时俱进”态度:过度乐观的情绪是会变化、会传染的,我们可以翻翻2007年、2008年媒体报道的文章,往往过度乐观的气氛不允许你不乐观:比如媒体报道指数的大幅上涨、证券开户人数的大幅攀升、获益丰厚的名人频频曝光讲述成功经历。就连券商报告也将与时俱进,一向不严谨的公司估值报告变的更加不严谨,比如从绝对估值法变成相对估值法,当时中国远洋上市时,记得一些券商报告就是参考类似的航运公司当时估值,给与30多倍的市盈率,没有人问到底中国远洋大概值多少钱,有什么风险。还有著名的口号“买了中石油,一生不用愁;买了中石化,一生不用怕”,甚至有人说“都说中石油40元上下的估值过高,其实这是一种‘刻舟求剑’、没‘与时俱进’的算法。……君不见石油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君不见A股市场最终只会剩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上市公司;君不见成品油价格还得上涨;君不见谁控制了中石油的筹码谁就控制了大盘、谁就控制了股指期货的涨跌!此一时彼一时也!如果现在大盘还在1000点、2000点,我完全同意‘中石油估值过高’的结论;可现在已经到了、仍然是在大牛市中,我认为中石油‘少涨了4000多个点’,在对其估值时应该考虑到它诸多特殊因素!……另外,中石油40元下方可逢低分批吸纳!”。笔者认为,投资最大的风险往往就是所谓的“与时俱进”,如果我们选择跟风,选择相对的“与时俱进”的估值体系而不是自己的原则和标准等,那为什么巨幅亏损的命运选择别人而不是你我呢?

过度乐观与风险忽视:过度乐观不仅仅表现为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预期、对总体投资回报的高预期等,还表现为对自己面临风险的低估或者忽视。这很容易理解,越是股市疯长的时候,大多数人越是低估或者忽略风险,就算不低估,也还是愿意赌一把;越是股市大幅下跌后,越是更加重视或者夸大风险。这也很有道理:绝大部分人把错过进一步的短期上涨作为损失,把遇到短期的下跌作为风险。对于一些坚持长期的、基于基本面投资法的投资者,这反而是没有道理的。

======================================================

查理.芒格

大约在基督出生之前300年,古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从语法上来分析,德摩斯梯尼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不但会表现出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而且甚至在已经做得非常好的时候,还会表现出过度的乐观。

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购买彩票,或者坚信那些刷卡支付、快递上门的杂货店将会取代许多现金付款、自提货物的高效超市,我认为那位希腊演说家是正确的。人们就算并不处在痛苦之中,或者遭到痛苦的威胁,也确实会有过度乐观的心理。

解决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学习,习惯性地应用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在我年轻时,高二的学生就会学到这种数学知识。自然进化为你们的大脑提供的经验法则是不足以应付危机的。就好比你们想成为高尔夫球员,你们不能使用长期的进化赋予你的挥杆方式,而必须掌握一种不同的抓杆和挥杆方法,这样才能成为好的高尔夫球员。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看全部
过度乐观往往来自自视过高倾向,但并不全是这样。

来自自视过高的过度乐观很容易理解,自视过高的人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往往忽略其中难以克服不确定因素。比如运气可以让人短期内获益颇丰,但长期的回报率往往会趋于平庸,巴菲特在利用杠杆并赶上美国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长期的复合增长率为20%左右,我们大部分人期望能长期超过20%的回报率也往往是不现实的,毕竟像东博老股民这样获得长期高回报的人非常稀少,无论如何努力学习也往往没有用。

不自视过高的人,往往也会表现出过度乐观的倾向。当然,有时候也会表现为过度悲观。经济学的三大假设:理性人、稀缺、完全信息。随着行为经济学等发展,三大假设日益受到挑战甚至证明是错误的。在投资领域,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的假设有时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对于一个公司的市值比如在2008年初是100亿元、年底是20亿元,假设是理性人、完全信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变化,一定是在某个点上不合理,或者两个点上都不合理。

以下主要是说过度乐观。

过度乐观与长期回报预期:很多人对二级市场的长期回报都过于乐观,有个调查说美国股市长期的历史回报率为8%左右,而调研的结果是投资者平均认为达到了13%以上;对于未来的预期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未来10年股市的复合回报率在15%以上,这是不可能的。对于高增长的某些企业,投资者也往往给与过高的期望,一个企业要是市盈率80倍,连续5年利润保持增长40%的高增长,到第6年要是合理的市盈率降低到15倍,你一分钱都挣不到(除非还是保持高的市盈率,但增速放缓后高市盈率基本是不现实的)。当然,保持高速增长并持续高估值的公司也存在,但毕竟是极少数。

过度乐观与新股投资策略:炒新股往往是纯粹投机的行为,在A股市场也往往是大多数投机客在高价炒作。对于新股上市,实质上是公司的所有者把自己的股权卖给我们一部分,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新股上市方面也往往这样。公司的所有者把公司便宜卖给我们的机会是有,但应该非常少,绝不是像A股市场这样很多公司高价发行后,往往还有一轮上涨。当新股首日上涨、炒新股成为一种原因,也成为了一种结果。

过度乐观与“与时俱进”态度:过度乐观的情绪是会变化、会传染的,我们可以翻翻2007年、2008年媒体报道的文章,往往过度乐观的气氛不允许你不乐观:比如媒体报道指数的大幅上涨、证券开户人数的大幅攀升、获益丰厚的名人频频曝光讲述成功经历。就连券商报告也将与时俱进,一向不严谨的公司估值报告变的更加不严谨,比如从绝对估值法变成相对估值法,当时中国远洋上市时,记得一些券商报告就是参考类似的航运公司当时估值,给与30多倍的市盈率,没有人问到底中国远洋大概值多少钱,有什么风险。还有著名的口号“买了中石油,一生不用愁;买了中石化,一生不用怕”,甚至有人说“都说中石油40元上下的估值过高,其实这是一种‘刻舟求剑’、没‘与时俱进’的算法。……君不见石油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君不见A股市场最终只会剩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上市公司;君不见成品油价格还得上涨;君不见谁控制了中石油的筹码谁就控制了大盘、谁就控制了股指期货的涨跌!此一时彼一时也!如果现在大盘还在1000点、2000点,我完全同意‘中石油估值过高’的结论;可现在已经到了、仍然是在大牛市中,我认为中石油‘少涨了4000多个点’,在对其估值时应该考虑到它诸多特殊因素!……另外,中石油40元下方可逢低分批吸纳!”。笔者认为,投资最大的风险往往就是所谓的“与时俱进”,如果我们选择跟风,选择相对的“与时俱进”的估值体系而不是自己的原则和标准等,那为什么巨幅亏损的命运选择别人而不是你我呢?

过度乐观与风险忽视:过度乐观不仅仅表现为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预期、对总体投资回报的高预期等,还表现为对自己面临风险的低估或者忽视。这很容易理解,越是股市疯长的时候,大多数人越是低估或者忽略风险,就算不低估,也还是愿意赌一把;越是股市大幅下跌后,越是更加重视或者夸大风险。这也很有道理:绝大部分人把错过进一步的短期上涨作为损失,把遇到短期的下跌作为风险。对于一些坚持长期的、基于基本面投资法的投资者,这反而是没有道理的。

======================================================

查理.芒格

大约在基督出生之前300年,古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从语法上来分析,德摩斯梯尼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不但会表现出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而且甚至在已经做得非常好的时候,还会表现出过度的乐观。

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购买彩票,或者坚信那些刷卡支付、快递上门的杂货店将会取代许多现金付款、自提货物的高效超市,我认为那位希腊演说家是正确的。人们就算并不处在痛苦之中,或者遭到痛苦的威胁,也确实会有过度乐观的心理。

解决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学习,习惯性地应用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在我年轻时,高二的学生就会学到这种数学知识。自然进化为你们的大脑提供的经验法则是不足以应付危机的。就好比你们想成为高尔夫球员,你们不能使用长期的进化赋予你的挥杆方式,而必须掌握一种不同的抓杆和挥杆方法,这样才能成为好的高尔夫球员。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理.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之十二:自视过高倾向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查理.芒格文中说的自视过高倾向,通俗的说就是过于自信。如果不是因为过于自信的倾向,很多人都不会在二级市场上投资或者投机,股市就远没有现在热闹和喧嚣。假设人都能客观的衡量自己,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或者运气低于50%的人,何必来这个市场?但人们一是没有办法衡量投资水平和运气;二是因为自视过高的倾向,他们很难或者不愿意认为自己是属于水平差的50%。

查理.芒格提到的“禀赋效应”,很是重要。人们做出决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做出这种决定之前所认为的还要好。我们买入了一家公司的股票,特别是经过大量的分析后,就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结果,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还有,起作用的心理学原因不仅仅是自视过高倾向,还有避免怀疑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后两个原因,更容易让人忽略自己所选择公司的缺点而放大优点,忽略所选择公司基本面发生的变化等。

过于自信往往是天生的,有些人小心谨慎、相对客观也往往并不是后天学习的。但有一点,我们通过多总结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过于自信导致的错误,对我们判断事物会有好处。但问题是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介绍“成功”的经历、介绍“成功”的投资总结。没有办法,只能自己留意和寻找。

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比如投资策略、比如收益预期等,也往往让投资者过于自信。制定了投资策略、收益预期等目标,也往往是做出了承诺,由于避免不一致倾向的影响,会让人有不必要的信心,影响客观判断。

当然,如果自视过高到通过听听消息、看看K线就决定买入卖出的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

查理.芒格

自视过高的人比比皆是。这种人会错误地高估自己,就好像瑞典有90%的司机都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这种误评也适用于人们的主要“私人物品”。人们通常会过度称赞自己的配偶。人们通常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而是会给出过高的评价。甚至人们的细小私人物品也一般会得到过度的称赞。人们一旦拥有某件物品之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就会比他们尚未拥有该物品之前对其的价值评估要高。这种过度高估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现象在心理学里面有个名称:“禀赋效应”。人们做出决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做出这种决定之前所认为的还要好。

当自视过高的倾向往往会使人们偏爱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有些心理学教授们用很好玩的“丢钱包”实验证明了这种效应。他们的实验全都表明,如果捡到钱包的人根据钱包里的身份线索发现失主跟自己很相似,那么他把钱包还给失主的可能性是最高的。由于人类的这种心理特性,相似的人组成的派系群体总是人类文化中非常有影响的一部分,甚至在我们明智地试图消除其最糟糕的效果之后仍是如此。

现代生活中有一些非常糟糕的派系群体,它们被一群自视过高的人把持,并只从那些和他们非常相似的人中挑选新成员,现代生活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非常糟糕的结果。因此,如果某个名牌大学的英语学系学术水平变得很低下,或者某家经纪公司的销售部门养成了经常诈骗的习惯,那么这些问题将会有一种越来越糟糕的自然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很难被扭转。这种情况也存在于那些变得腐败的警察部门、监狱看守队伍或者政治群体中,以及无数其他充满了坏事和蠢事的地方,比如说美国有些大城市的教师工会就很糟糕,它们不惜伤害我们的儿童,力保那些本该被开除的低能教师。因此,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中最有用的成员就是那些发现他们管理的机构内部出问题时愿意“清理门户”的负责人。

自然了,各种形式的自视过高都会导致错误。怎么能不会呢?

让我们以某些愚蠢的赌博投注为例。在买彩票时,如果号码是随机分配的,下的赌注就会比较少,而如果号码是玩家自己挑选的,下的赌注就会比较多。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这两种选号法中奖的概率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玩家中奖的机会都是微乎其微的。现代人本来不会买那么多彩票的,但国家彩票发行机构利用了人们对自选号码的非理性偏好,所以他们每次都很愚蠢地买了更多的彩票。

那种过度称赞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禀赋效应”强化了人们对自己的结论的热爱。你们将会发现,一个已经在商品交易所购买了五花肉期货的人现在愚蠢地相信,甚至比以前更加强烈地相信,他的投机行为具有许多优点。

有些人热爱体育运动,自以为对各个队伍之间的相对优势十分了解,这些人会愚蠢地去买体育彩票。和赛马博彩相比,体育彩票更容易上瘾——部分原因就在于人们会自动地过度赞赏他自己得出的复杂结论。

在讲究技巧的比赛——比如说高尔夫球赛或者扑克赌牌比赛——中,人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挑选那些水平明显比自己高得多的玩家作对手,这种倾向同样会产生极端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自视过高的倾向降低了这些赌徒在评估自己的相对能力时的准确性。

然而更具有负面作用的是,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未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他们对这些未来贡献的过度评价常常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自视过高往往会导致糟糕的雇佣决定,因为大部分雇主高估了他们根据面试印象所得结论的价值。防止这种蠢事的正确对策是看轻面试的印象,看重求职者以往的业绩。

我曾经正确地选择了这种做法,当时我担任某个学术招聘委员会的主席。我说服其他委员别再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只要聘用那个书面申请材料比其他求职者优秀很多的人就可以了。有人对我说,我没有尊重“学术界的正常程序”,我说我才是真正尊重学术的人,因为学术研究表明,从面试中得来的印象,其预测价值很低,我正在应用这个成果。

人们非常有可能过度地受到当面印象的影响,因为从定义上来讲,当面印象包括了人们的主动参与。由于这个原因,现代企业在招聘高层管理人员时,如果遇到的求职者能说会道,那么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险。依我之见,惠普当年面试口齿伶俐的卡莉·菲奥里纳(注:卡莉·菲奥里纳,1954—,1999年至2005年期间担任惠普公司CEO),想任命她为新总裁时,就面临着这样的危险。我认为:(1)惠普选择菲奥里纳女士是一个糟糕的决定;(2)如果惠普懂得更多的心理学知识,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它就不会做出这个糟糕的决定。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显示了自视过高的威力。在托尔斯泰看来,那些恶贯满盈的罪犯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有那么坏。他们或者认为(1)他们从来没有犯过罪;或(2)考虑到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压力和种种不幸,他们做出他们所做过的事,变成他们所成为的人,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值得原谅的。

“托尔斯泰效应”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人们不去改变自己,而是为自己那些可以改变的糟糕表现寻找借口,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绝大多数人都会为可以改变的糟糕表现寻找太多荒唐的理由,以此来试图让自己心安理得,所以采用个人和机构的对策来限制这种愚蠢的观念造成的破坏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个人层面来说,人们应该试图面对两个事实:(1)如果一个人能够改正糟糕的表现,却没有去改正,而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那他就是品德有问题,而且将会遭受更多的损失;(2)在要求严格的地方,比如说田径队或者通用电气,如果一个人不做出应有的表现,而是不停地找借口,那么他迟早肯定会被开除。而机构化解这种“托尔斯泰效应”的对策是:(1)建设一种公平的、唯才是用的、要求严格的文化,外加采用能够提升士气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2)开除最糟糕的不守规矩者。当然啦,如果你不能开除,比如说你不能“开除”你的孩子,你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个孩子解决问题。我听过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特别有效,那个孩子过了50年还对学到的教训念念不忘。那孩子后来变成了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小时候曾经从他父亲的老板的仓库里偷糖果吃,被他父亲发现之后辩解说,他打算过会就放回去。他父亲说:“儿子,你还不如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然后在每次这么做的时候,都把自己称为小偷。”

避免因为自视过高而做傻事的最佳方法是,当你评价你自己、你的亲人朋友、你的财产和你过去未来的行动的价值时,强迫自己要更加客观。这是很难做到的,你也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但比起什么都不做,放任天生的心理倾向不受约束地发展,却又好得多。

虽然自视过高通常会给认知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能引起某些离奇的成功,因为有时过度自信刚好促成了某项成功。这个因素解释了下面这句格言:“千万别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当然,有时候高度的自我称赞是正确的,而且比虚伪的谦虚要好得多。此外,如果人们因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或者拥有美好的人生而感到骄傲,那么这种自我赞赏是一种非常有建设性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自豪感,会有更多的飞机坠毁。“骄傲”是另外一个被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漏掉的词汇,这种疏漏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把《圣经》中那个关于法利赛人和税吏的寓言解读为对骄傲的谴责也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在所有有益的骄傲中,也许最值得钦佩的是因为自己值得信赖而产生的骄傲。此外,一个人只要值得信赖,哪怕他选的道路崎岖不平,他的生活也会比那些不值得信赖的人要好得多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看全部
查理.芒格文中说的自视过高倾向,通俗的说就是过于自信。如果不是因为过于自信的倾向,很多人都不会在二级市场上投资或者投机,股市就远没有现在热闹和喧嚣。假设人都能客观的衡量自己,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或者运气低于50%的人,何必来这个市场?但人们一是没有办法衡量投资水平和运气;二是因为自视过高的倾向,他们很难或者不愿意认为自己是属于水平差的50%。

查理.芒格提到的“禀赋效应”,很是重要。人们做出决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做出这种决定之前所认为的还要好。我们买入了一家公司的股票,特别是经过大量的分析后,就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结果,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还有,起作用的心理学原因不仅仅是自视过高倾向,还有避免怀疑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后两个原因,更容易让人忽略自己所选择公司的缺点而放大优点,忽略所选择公司基本面发生的变化等。

过于自信往往是天生的,有些人小心谨慎、相对客观也往往并不是后天学习的。但有一点,我们通过多总结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过于自信导致的错误,对我们判断事物会有好处。但问题是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介绍“成功”的经历、介绍“成功”的投资总结。没有办法,只能自己留意和寻找。

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比如投资策略、比如收益预期等,也往往让投资者过于自信。制定了投资策略、收益预期等目标,也往往是做出了承诺,由于避免不一致倾向的影响,会让人有不必要的信心,影响客观判断。

当然,如果自视过高到通过听听消息、看看K线就决定买入卖出的话,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

查理.芒格

自视过高的人比比皆是。这种人会错误地高估自己,就好像瑞典有90%的司机都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这种误评也适用于人们的主要“私人物品”。人们通常会过度称赞自己的配偶。人们通常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而是会给出过高的评价。甚至人们的细小私人物品也一般会得到过度的称赞。人们一旦拥有某件物品之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就会比他们尚未拥有该物品之前对其的价值评估要高。这种过度高估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现象在心理学里面有个名称:“禀赋效应”。人们做出决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做出这种决定之前所认为的还要好。

当自视过高的倾向往往会使人们偏爱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有些心理学教授们用很好玩的“丢钱包”实验证明了这种效应。他们的实验全都表明,如果捡到钱包的人根据钱包里的身份线索发现失主跟自己很相似,那么他把钱包还给失主的可能性是最高的。由于人类的这种心理特性,相似的人组成的派系群体总是人类文化中非常有影响的一部分,甚至在我们明智地试图消除其最糟糕的效果之后仍是如此。

现代生活中有一些非常糟糕的派系群体,它们被一群自视过高的人把持,并只从那些和他们非常相似的人中挑选新成员,现代生活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非常糟糕的结果。因此,如果某个名牌大学的英语学系学术水平变得很低下,或者某家经纪公司的销售部门养成了经常诈骗的习惯,那么这些问题将会有一种越来越糟糕的自然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很难被扭转。这种情况也存在于那些变得腐败的警察部门、监狱看守队伍或者政治群体中,以及无数其他充满了坏事和蠢事的地方,比如说美国有些大城市的教师工会就很糟糕,它们不惜伤害我们的儿童,力保那些本该被开除的低能教师。因此,我们这个文明社会中最有用的成员就是那些发现他们管理的机构内部出问题时愿意“清理门户”的负责人。

自然了,各种形式的自视过高都会导致错误。怎么能不会呢?

让我们以某些愚蠢的赌博投注为例。在买彩票时,如果号码是随机分配的,下的赌注就会比较少,而如果号码是玩家自己挑选的,下的赌注就会比较多。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这两种选号法中奖的概率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玩家中奖的机会都是微乎其微的。现代人本来不会买那么多彩票的,但国家彩票发行机构利用了人们对自选号码的非理性偏好,所以他们每次都很愚蠢地买了更多的彩票。

那种过度称赞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禀赋效应”强化了人们对自己的结论的热爱。你们将会发现,一个已经在商品交易所购买了五花肉期货的人现在愚蠢地相信,甚至比以前更加强烈地相信,他的投机行为具有许多优点。

有些人热爱体育运动,自以为对各个队伍之间的相对优势十分了解,这些人会愚蠢地去买体育彩票。和赛马博彩相比,体育彩票更容易上瘾——部分原因就在于人们会自动地过度赞赏他自己得出的复杂结论。

在讲究技巧的比赛——比如说高尔夫球赛或者扑克赌牌比赛——中,人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挑选那些水平明显比自己高得多的玩家作对手,这种倾向同样会产生极端的事与愿违的后果。自视过高的倾向降低了这些赌徒在评估自己的相对能力时的准确性。

然而更具有负面作用的是,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未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他们对这些未来贡献的过度评价常常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自视过高往往会导致糟糕的雇佣决定,因为大部分雇主高估了他们根据面试印象所得结论的价值。防止这种蠢事的正确对策是看轻面试的印象,看重求职者以往的业绩。

我曾经正确地选择了这种做法,当时我担任某个学术招聘委员会的主席。我说服其他委员别再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只要聘用那个书面申请材料比其他求职者优秀很多的人就可以了。有人对我说,我没有尊重“学术界的正常程序”,我说我才是真正尊重学术的人,因为学术研究表明,从面试中得来的印象,其预测价值很低,我正在应用这个成果。

人们非常有可能过度地受到当面印象的影响,因为从定义上来讲,当面印象包括了人们的主动参与。由于这个原因,现代企业在招聘高层管理人员时,如果遇到的求职者能说会道,那么就有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险。依我之见,惠普当年面试口齿伶俐的卡莉·菲奥里纳(注:卡莉·菲奥里纳,1954—,1999年至2005年期间担任惠普公司CEO),想任命她为新总裁时,就面临着这样的危险。我认为:(1)惠普选择菲奥里纳女士是一个糟糕的决定;(2)如果惠普懂得更多的心理学知识,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它就不会做出这个糟糕的决定。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显示了自视过高的威力。在托尔斯泰看来,那些恶贯满盈的罪犯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有那么坏。他们或者认为(1)他们从来没有犯过罪;或(2)考虑到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压力和种种不幸,他们做出他们所做过的事,变成他们所成为的人,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值得原谅的。

“托尔斯泰效应”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人们不去改变自己,而是为自己那些可以改变的糟糕表现寻找借口,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绝大多数人都会为可以改变的糟糕表现寻找太多荒唐的理由,以此来试图让自己心安理得,所以采用个人和机构的对策来限制这种愚蠢的观念造成的破坏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个人层面来说,人们应该试图面对两个事实:(1)如果一个人能够改正糟糕的表现,却没有去改正,而是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那他就是品德有问题,而且将会遭受更多的损失;(2)在要求严格的地方,比如说田径队或者通用电气,如果一个人不做出应有的表现,而是不停地找借口,那么他迟早肯定会被开除。而机构化解这种“托尔斯泰效应”的对策是:(1)建设一种公平的、唯才是用的、要求严格的文化,外加采用能够提升士气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2)开除最糟糕的不守规矩者。当然啦,如果你不能开除,比如说你不能“开除”你的孩子,你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个孩子解决问题。我听过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特别有效,那个孩子过了50年还对学到的教训念念不忘。那孩子后来变成了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小时候曾经从他父亲的老板的仓库里偷糖果吃,被他父亲发现之后辩解说,他打算过会就放回去。他父亲说:“儿子,你还不如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然后在每次这么做的时候,都把自己称为小偷。”

避免因为自视过高而做傻事的最佳方法是,当你评价你自己、你的亲人朋友、你的财产和你过去未来的行动的价值时,强迫自己要更加客观。这是很难做到的,你也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但比起什么都不做,放任天生的心理倾向不受约束地发展,却又好得多。

虽然自视过高通常会给认知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也能引起某些离奇的成功,因为有时过度自信刚好促成了某项成功。这个因素解释了下面这句格言:“千万别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当然,有时候高度的自我称赞是正确的,而且比虚伪的谦虚要好得多。此外,如果人们因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或者拥有美好的人生而感到骄傲,那么这种自我赞赏是一种非常有建设性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自豪感,会有更多的飞机坠毁。“骄傲”是另外一个被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漏掉的词汇,这种疏漏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把《圣经》中那个关于法利赛人和税吏的寓言解读为对骄傲的谴责也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在所有有益的骄傲中,也许最值得钦佩的是因为自己值得信赖而产生的骄傲。此外,一个人只要值得信赖,哪怕他选的道路崎岖不平,他的生活也会比那些不值得信赖的人要好得多

作者:大道至简-荣令睿

查理.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之十一: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wx168 • 0 个评论 • 来自相关话题

查理.芒格总结说“现实太过痛苦,令人无法承受,所以人们会扭曲各种事实,直到它们变得可以承受。” 这种情况往往是的极端的痛苦,让当事者扭曲现实,基本上是严重的心理病态了。

但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我们仍表现出明显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定倾向。所以查理说“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而这经常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在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能做到承认和接受现实,但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就不会了。比如在股市中也有很多自欺欺人的故事,不承认人自己的失败、不承认自己亏损,就算知道自己买入的是烂公司,眼看着一步步亏损持续扩大,也不会选择卖出或者换股,并抱着股市上涨来弥补亏损或者的翻身的希望。

新浪博客有个博主“长江川流不息”写了以下三段见解。分析的很不错,引用如下。

“沉没成本效应在投资者之间非常普遍,在实际交易当中,人们总是将获利良好的品种卖出,而保留那些亏损的基金或股票,更有甚者,还会对这些不断亏损的基金股票加仓,反复买入想要“挽回损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虚拟的“心理帐户”,将获利部分计入盈利,认为盈利应该及时落袋为安;而亏损的股票一旦卖出,就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损失。”

“不愿面对损失,不肯承认自己投资决策上的失败,在损失面前执行“鸵鸟”策略,随之而来的结果可能更糟糕。就如同生活中常见的拍错队现象,眼见这队的服务人员非常低效,甚至有可能随时停止服务,却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于是便没有胆量力气炉灶去排新的队伍,看上去是为了之前的投入不变成损失,但实际上可能损失了更多的时间。”

“而避免这种陷阱最好的方法是自问:如果手中没有这只股票或者基金,或者另外给你一笔钱,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卖了它。不能仅仅因为已经套住了,为了心理帐户上所谓的“摊低成本”,就进而做出一个“错上加错”的决定。对于一只股票或者一只基金同样如此,如果它已经让你亏损太多,而且短期内基本面没有改善的迹象,那与其盲目追加,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斩乱麻,接受沉没成本,重新选择标的,开始一段新的投资体验。”

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会犯错误,需要承认错误,并及时行动。就算巴菲特都承认自己的后院会经常有几只癞蛤蟆。投资决策来自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必须减少心理因素的影响。

===================================================

查理.芒格

我最早遇到这种现象,是在二战期间。当时我们家有位世交的儿子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在体育运动方面也非常有天赋,可惜他乘坐的飞机在大西洋上空失事,再也没有回来。他母亲的头脑十分正常,但她拒绝相信他已经去世。那就是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现实太过痛苦,令人无法承受,所以人们会扭曲各种事实,直到它们变得可以承受。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而这经常会引发严重的问题。这种倾向造成的最极端的后果经常跟爱情、死亡和对化学物质(酒精、毒品等)的依赖有关。

当否认是被用来让死亡更容易接受时,这种行为不会遭到任何批评。在这样的时刻,谁会忍心落井下石呢?但有些人希望在生活中坚持下面这条铁律:“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够坚持。”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非常可敬的。

对化学物质的依赖通常会导致道德沦丧,成瘾的人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处境仍然很体面,仍然会有体面的前途。因此,他们在越来越堕落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极其不现实,对现实进行极端的否认。在我年轻的时代,弗洛伊德式疗法对逆转化学物质依赖性完全没有效用,但现在酒瘾戒除组织通过造成数种心理倾向一起来对抗酒瘾,能够把戒除率稳定在95%。然而整个治疗过程都很难,很耗费精力,而且50%的成功率也意味着50%的失败率。人们应该避免任何有可能养成化学物质依赖性的行为。由于这种依赖性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哪怕只有很少的概率会染上,也应该坚决避免。

荣令睿 查看全部
查理.芒格总结说“现实太过痛苦,令人无法承受,所以人们会扭曲各种事实,直到它们变得可以承受。” 这种情况往往是的极端的痛苦,让当事者扭曲现实,基本上是严重的心理病态了。

但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我们仍表现出明显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定倾向。所以查理说“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而这经常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在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能做到承认和接受现实,但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就不会了。比如在股市中也有很多自欺欺人的故事,不承认人自己的失败、不承认自己亏损,就算知道自己买入的是烂公司,眼看着一步步亏损持续扩大,也不会选择卖出或者换股,并抱着股市上涨来弥补亏损或者的翻身的希望。

新浪博客有个博主“长江川流不息”写了以下三段见解。分析的很不错,引用如下。

“沉没成本效应在投资者之间非常普遍,在实际交易当中,人们总是将获利良好的品种卖出,而保留那些亏损的基金或股票,更有甚者,还会对这些不断亏损的基金股票加仓,反复买入想要“挽回损失”。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虚拟的“心理帐户”,将获利部分计入盈利,认为盈利应该及时落袋为安;而亏损的股票一旦卖出,就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损失。”

“不愿面对损失,不肯承认自己投资决策上的失败,在损失面前执行“鸵鸟”策略,随之而来的结果可能更糟糕。就如同生活中常见的拍错队现象,眼见这队的服务人员非常低效,甚至有可能随时停止服务,却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于是便没有胆量力气炉灶去排新的队伍,看上去是为了之前的投入不变成损失,但实际上可能损失了更多的时间。”

“而避免这种陷阱最好的方法是自问:如果手中没有这只股票或者基金,或者另外给你一笔钱,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卖了它。不能仅仅因为已经套住了,为了心理帐户上所谓的“摊低成本”,就进而做出一个“错上加错”的决定。对于一只股票或者一只基金同样如此,如果它已经让你亏损太多,而且短期内基本面没有改善的迹象,那与其盲目追加,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斩乱麻,接受沉没成本,重新选择标的,开始一段新的投资体验。”

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会犯错误,需要承认错误,并及时行动。就算巴菲特都承认自己的后院会经常有几只癞蛤蟆。投资决策来自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必须减少心理因素的影响。

===================================================

查理.芒格

我最早遇到这种现象,是在二战期间。当时我们家有位世交的儿子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在体育运动方面也非常有天赋,可惜他乘坐的飞机在大西洋上空失事,再也没有回来。他母亲的头脑十分正常,但她拒绝相信他已经去世。那就是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现实太过痛苦,令人无法承受,所以人们会扭曲各种事实,直到它们变得可以承受。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而这经常会引发严重的问题。这种倾向造成的最极端的后果经常跟爱情、死亡和对化学物质(酒精、毒品等)的依赖有关。

当否认是被用来让死亡更容易接受时,这种行为不会遭到任何批评。在这样的时刻,谁会忍心落井下石呢?但有些人希望在生活中坚持下面这条铁律:“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够坚持。”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非常可敬的。

对化学物质的依赖通常会导致道德沦丧,成瘾的人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处境仍然很体面,仍然会有体面的前途。因此,他们在越来越堕落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极其不现实,对现实进行极端的否认。在我年轻的时代,弗洛伊德式疗法对逆转化学物质依赖性完全没有效用,但现在酒瘾戒除组织通过造成数种心理倾向一起来对抗酒瘾,能够把戒除率稳定在95%。然而整个治疗过程都很难,很耗费精力,而且50%的成功率也意味着50%的失败率。人们应该避免任何有可能养成化学物质依赖性的行为。由于这种依赖性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哪怕只有很少的概率会染上,也应该坚决避免。

荣令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