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
每个人的能力圈是不一样的。你要投的东西不会太多,把每一件事搞懂需要很多时间。要赚钱不在于了解的东西多,在于了解的东西是否正确,是否适合你。需要克服天生的心理倾向和误区
李录先生关于价值投资的一些重要的思想
李录先生关于价值投资的一些重要的思想,供大家参考。
第一,人工智能做投资与看k线做投资一样都是失去本质的错误的做法和方向,在李录先生看来投资是自我心性的提高,是一种哲学道德的范畴,你企图回避这些本质的心性哲学道德,搞了一个人工智能根本是缘木求鱼,但是人工智能很高大上,仿佛能解决投资的问题,实际是解决不了的。要想做好投资,除了把自己的人格道德心性完善升华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你自己想绕开对自己灵魂道德的完善与升华,找到一种方法给你带来钱,那巴菲特就没饭吃了。
第二全球资产管理也存在着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取信息剥削税或者叫无知税的局面。这两个概念大体上是说在资产管理业管理人拥有信息优势,出资人的地位比较被动,所以很大范围的资产管理也就存在着剥削出资人的现象,某些管理人提出的关于未来会如何变化的观点也很难在当时被证明是错的或者是对的,所以会出现利用某种说法忽悠了出资人,然后管理人大捞一把的生意模式。
第三,为什么投资人的压力那么大?李录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芒格,巴菲特为什么没有压力?因为芒格巴菲特做任何事情他都设计了一个无压力的结构,所谓无压力的结构,就是这件事情做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会受益,芒格巴菲特从来没有设计出一个只使自己受益而不使别人受益的合作方案和做事方法,由于所作所为总是使与之关联的其他人受益,其他人就支持你协助你,不会给你施加与压力,在中国很多人做事都是极端利己的,这种极端利己必然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其他利益相关方当然也不可能长期是傻子看不出来,最终他发现你采取的是损人利己的做法,就会给你施加压力,在压力下你最终将失去很多。
第四,李录先生提出一个投资成功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这种关键能力绝对不是智商跟智商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也绝不是学历,跟学历没关系,跟有没有显赫的履历,家族背景都没有关系(这几个条件给我增加了很大的信心),而是与人天赋的天生的秉性有最重要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使一个投资人成败的核心的东西都是天生的,李先生专门举了芒格,使芒格产生巨大成就的思想和观念不是芒格先生在走入资本市场之后有的,而是在芒格先生进入资本市场前就有,是芒格先生在天生的基础上的自然信念。
李璐先生把这些天生的秉性做的一下概括大略分为以下几条。
第一内心的原则重于一切,独立的内在的尺度重于一切,一个买奢侈品皮包让别人认同自己的人,不适合做价值投资,一个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根据自己内心的喜好行动的人具有价值投资的禀赋。和群体打成一片的人不太容易做成,投资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是有可能成功的。
第二,有一种先天的对事实对真相的追求,能够客观的理性的面对问题,追求客观与理性,而不是感性。有艺术天赋的人恐怕做不了投资,很多做投资的人都有一些哲学家气质,希望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第三,极端的耐心同时又极端的果断。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能等很长时间,再找到机会的时候买入股票可以承受长时间的不挣钱和被套牢,如果不赚钱就焦虑,等不及是做不了投资的,投资者的财富需要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规律,所以你必须要有超强的耐心。在既有超强耐心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果决果断,一旦出现大的机会就大手笔全力饿虎扑食扑上去。在真正的机会面前不犹豫不彷徨。
第四,对商业的逻辑有极端的喜好和敏感。 收起阅读 »
第一,人工智能做投资与看k线做投资一样都是失去本质的错误的做法和方向,在李录先生看来投资是自我心性的提高,是一种哲学道德的范畴,你企图回避这些本质的心性哲学道德,搞了一个人工智能根本是缘木求鱼,但是人工智能很高大上,仿佛能解决投资的问题,实际是解决不了的。要想做好投资,除了把自己的人格道德心性完善升华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你自己想绕开对自己灵魂道德的完善与升华,找到一种方法给你带来钱,那巴菲特就没饭吃了。
第二全球资产管理也存在着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取信息剥削税或者叫无知税的局面。这两个概念大体上是说在资产管理业管理人拥有信息优势,出资人的地位比较被动,所以很大范围的资产管理也就存在着剥削出资人的现象,某些管理人提出的关于未来会如何变化的观点也很难在当时被证明是错的或者是对的,所以会出现利用某种说法忽悠了出资人,然后管理人大捞一把的生意模式。
第三,为什么投资人的压力那么大?李录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芒格,巴菲特为什么没有压力?因为芒格巴菲特做任何事情他都设计了一个无压力的结构,所谓无压力的结构,就是这件事情做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会受益,芒格巴菲特从来没有设计出一个只使自己受益而不使别人受益的合作方案和做事方法,由于所作所为总是使与之关联的其他人受益,其他人就支持你协助你,不会给你施加与压力,在中国很多人做事都是极端利己的,这种极端利己必然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其他利益相关方当然也不可能长期是傻子看不出来,最终他发现你采取的是损人利己的做法,就会给你施加压力,在压力下你最终将失去很多。
第四,李录先生提出一个投资成功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这种关键能力绝对不是智商跟智商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也绝不是学历,跟学历没关系,跟有没有显赫的履历,家族背景都没有关系(这几个条件给我增加了很大的信心),而是与人天赋的天生的秉性有最重要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使一个投资人成败的核心的东西都是天生的,李先生专门举了芒格,使芒格产生巨大成就的思想和观念不是芒格先生在走入资本市场之后有的,而是在芒格先生进入资本市场前就有,是芒格先生在天生的基础上的自然信念。
李璐先生把这些天生的秉性做的一下概括大略分为以下几条。
第一内心的原则重于一切,独立的内在的尺度重于一切,一个买奢侈品皮包让别人认同自己的人,不适合做价值投资,一个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根据自己内心的喜好行动的人具有价值投资的禀赋。和群体打成一片的人不太容易做成,投资那种特立独行的人是有可能成功的。
第二,有一种先天的对事实对真相的追求,能够客观的理性的面对问题,追求客观与理性,而不是感性。有艺术天赋的人恐怕做不了投资,很多做投资的人都有一些哲学家气质,希望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第三,极端的耐心同时又极端的果断。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能等很长时间,再找到机会的时候买入股票可以承受长时间的不挣钱和被套牢,如果不赚钱就焦虑,等不及是做不了投资的,投资者的财富需要等待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规律,所以你必须要有超强的耐心。在既有超强耐心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果决果断,一旦出现大的机会就大手笔全力饿虎扑食扑上去。在真正的机会面前不犹豫不彷徨。
第四,对商业的逻辑有极端的喜好和敏感。 收起阅读 »
《超级数字力》看财报的一些笔记,仅供参考
三张表一定要一起看,不要只看绝对值,还要看相对指标
看财表要看三五年,这样才能看出整体真实稳定情况
根据利润表判断长期稳定获利能力
收入与费用,费用控制合理就行,更应该注重如何提高收入,因为费用控制不可能为零,太低了影响工作环境,员工也不愿意,费用控制是有限的,而收入是无限的,应该花更多的钱去找到更赚钱的方案,赚更多的钱
利润表中的净利只是一个预估的概念,并不是真正收到的钱,不等于现金。,90天内可以变现的资产也可以当现金看。
毛利率越高,说明抵御外部的能力越强,可以判断这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费用率可以看出是否是规模经济
费用<10%很有竞争力已具规模(各制造业)一方之霸
<7%非常省,超级节省的团队
>20%可能是品牌公司(广告)or仍在的市场(网路)or尚未具规模经济(生技行业)
毛利减去费用即营业利润
商誉就是买贵了,资本公积相当于不劳而获
企业要以长支长,很多破产公司就是以短支长,最后现金不足,无法周转下去才破产
长期资产占固定资产比率=(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固定资产,这个比率要大,才说明以长支长
企业还要快收慢付
做生意的完整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现金转换周期(缺钱的天数)
原材料价格低的,可以一次性购买,因为规模经济
原材料价格高的,分次购买,一次要保证手里有现金才行
用公司的生意周期和行业做对比
净利率可以低,但周转率一定要高
ROA=净利率X总资产周转率,看一个公司能不能活下去,企业有淡季和旺季,所以更多看整年的周转率
存货是以成本基础列再资产负债表中的,所以更多用 平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来考察存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大于1,是资本密集型的烧钱企业,一定要有足够的现金,25%以上,最少也要有10%,不然则公司是以“收现金”的模式经营
总资产周转率大于1,经营能力不错,大于2一般效率高
应收账款小于15天可以视为现金
但如果应收账款的占比越来越大就有问题
如果ROA差不多,选择周转率大的,因为获利能力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但是经营能力,周转速度是企业自己管理的,别人一般学不来,也可以看完整的生意周期谁的天数更低
建议完整生意周期天数小于60天的,才有启动价格竞争的本钱,大于200天的不要轻易打价格战
实际运用中
一般先看总资产周转率,先看整体的经营能力状况(与同业作比较)
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比较雷同,除非特殊情况,不然一般可以不看
存货周转率,看公司一年可以做几趟
应收账款周转率,看业务团队上的强弱
现金流量表(现金为王,最重要,关乎企业生死存亡)
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主要来自利润表)
投资活动现金流(主要来自资产负债表的左边)
筹资活动现金流(主要来自资产负债表的右边)
一般,只要有上一期与这一期的利润表加上期初与期末两张资产负债表就能推出现金流量表
期初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期末现金=现金+约当现金(现金等价物)
一般投资现金流为负,因为公司做生意要成本,买厂房,买设备,做研究等,如果投入大,可能说明企业经营者对公司的前景很看好,认为能赚更多的钱
筹资现金流一般为正,从银行或股东那儿得到钱,如果为负,这说明偿还了借款或是发放股利等
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公司继续运作的支出,现金为王最重要,巴菲特也非常看重这一定,公司首先一定要能活下去
注意公司的OCF和NI是否趋同
一般而言,获利含金量=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利润 =OCF/NI 大于 1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流动负债 大于1
现金流量允当比率=近五年OCF/近五年的资本支出+存货增额+现金股利(花的钱)
现金投资比率(看未来投资能力)=(经营活动现金流-股利)/不动产+长期投资+其他非流动资产+营运现金
股价=市盈率X净利率X总资产周转率X每股收益X权益乘数
收起阅读 »
巴菲特
巴菲特:你需要理解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股市没有新事物,只是不断的重演,所以学习一下资本市场的历史或者是人类投资的历史,是很有好处的,有一个统计,每一次股市的极端高点和极端低点都是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以极端低点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会纷纷割肉,割肉的理由不外乎这么几点,第一是避免净值进一步下跌以免去投资人责备自己。第二强制被动卖出,因为在很多基金产品中有止损线,到了股价跌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一种自动交易或下跌,触发彼此的止损线。第3机构投资者出现了羊群效应和恐慌,不管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人,他都是人在行为特征上是很难摆脱群体的,所以极端下跌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也会出现羊群效应,跟着大家一起卖,这个时候股价就会急速下跌,此时绝对不是跟基本面有什么关系,基本面固若金汤,基本面没那么憔悴,真正发生的变化是市场中的投资人的精神状态情绪。
巴特选接班人的时列出条件:第一对风险极度敏感,第二情绪稳定,第三理解人性,第四理解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请注意,巴菲特要求他的接班人非常理解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因为极端两个端点的变化都是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造就的,并不是什么基本面,当然基本面老是有一些小风浪,但是机构投资者会把这个风浪放大,实际上在资本市场如果没有不成熟的机构投资者,纯粹完全是散户,可能会更稳定一些,哪怕散户本身是不理性的,但是散户的不理性要小于机构投资者,因为机构投资者是很复杂的,他有一个机构投资者的个人利益在作祟。 收起阅读 »
股市没有新事物,只是不断的重演,所以学习一下资本市场的历史或者是人类投资的历史,是很有好处的,有一个统计,每一次股市的极端高点和极端低点都是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以极端低点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会纷纷割肉,割肉的理由不外乎这么几点,第一是避免净值进一步下跌以免去投资人责备自己。第二强制被动卖出,因为在很多基金产品中有止损线,到了股价跌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一种自动交易或下跌,触发彼此的止损线。第3机构投资者出现了羊群效应和恐慌,不管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人,他都是人在行为特征上是很难摆脱群体的,所以极端下跌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也会出现羊群效应,跟着大家一起卖,这个时候股价就会急速下跌,此时绝对不是跟基本面有什么关系,基本面固若金汤,基本面没那么憔悴,真正发生的变化是市场中的投资人的精神状态情绪。
巴特选接班人的时列出条件:第一对风险极度敏感,第二情绪稳定,第三理解人性,第四理解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请注意,巴菲特要求他的接班人非常理解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因为极端两个端点的变化都是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造就的,并不是什么基本面,当然基本面老是有一些小风浪,但是机构投资者会把这个风浪放大,实际上在资本市场如果没有不成熟的机构投资者,纯粹完全是散户,可能会更稳定一些,哪怕散户本身是不理性的,但是散户的不理性要小于机构投资者,因为机构投资者是很复杂的,他有一个机构投资者的个人利益在作祟。 收起阅读 »
巴菲特
不要刻意预测市场:投资是一种冷冰冰的商业行为,投资市场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不要刻意预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项所投资的产品本身,投资成功的关键是看好项目选对人,在合适的价格入手。
巴菲特
投资靠不折腾赚钱:华尔街靠折腾赚钱,投资者靠不折腾赚钱。赚钱最正确的思维是长期投资一家不断盈利的公司。对于普通投资者,应该高度分散但不能频繁交易;对于职业投资者,应该高度集中但不能频繁交易。
巴菲特
犹豫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投资者切忌人云亦云,只做自己能看懂的投资,避免因贪图便宜而进行错误的投资决策;投资者最大的错误是该做的投资决策因为犹豫而错失良机。但我们也不要因为过往的错误而耿耿于怀,因为未来更值得期待。